“卻聽儂家陌上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卻聽儂家陌上歌”全詩
茶鼎熏爐宜小住。
卻恨春風。
勾引詩來惱殺翁。
狂歌未可。
且把一尊料理我。
我到亡何。
卻聽儂家陌上歌。
分類: 木蘭花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減字木蘭花(宿僧房有作)》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減字木蘭花(宿僧房有作)》是宋代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僧窗夜雨。
茶鼎熏爐宜小住。
卻恨春風。
勾引詩來惱殺翁。
狂歌未可。
且把一尊料理我。
我到亡何。
卻聽儂家陌上歌。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辛棄疾在僧房度過的一個雨夜。他在這個寂靜的夜晚,聞到茶鼎和熏爐的香氣,感受到了春風的刺激,這些都勾引起他寫詩的沖動。然而,他對于文學的狂熱未能得到滿足,卻讓他感到痛苦,仿佛被折磨的老人。他渴望高歌一曲,但卻只能把酒獨自暢飲,不知道何時才能達到目標。然而,他在僧房聽到了遠處有人家陌上的歌聲,也許這歌聲可以給他一些安慰。
賞析:
這首詩以辛棄疾獨特的感慨和抒情手法,表達了作者對文學創作的渴望和無奈。在僧房的夜晚,他感受到了茶鼎和熏爐的氣息,以及春風的拂面,這些都勾起了他寫詩的欲望。然而,他的狂熱卻無法得到滿足,只能在孤獨中獨自品酒。這種對理想的渴望和追求,卻又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給作者帶來了痛苦和苦悶。最后,他聽到了遠方有人家陌上的歌聲,這或許給他帶來了一絲安慰,也表達了他對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的追求。
這首詩通過對于生活細節的描寫,將作者內心的矛盾和苦悶表達得淋漓盡致。詩中的意象豐富,通過描寫夜雨、茶鼎、熏爐、春風等細節,將作者的情感表現得生動而深刻。同時,對比作者內心的狂熱和現實的無奈,以及遠方歌聲的寓意,更加凸顯了詩人對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整首詩字數減少,卻能表達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境,充分展現了辛棄疾的才華和審美追求。
“卻聽儂家陌上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ǎn zì mù lán huā sù sēng fáng yǒu zuò
減字木蘭花(宿僧房有作)
sēng chuāng yè yǔ.
僧窗夜雨。
chá dǐng xūn lú yí xiǎo zhù.
茶鼎熏爐宜小住。
què hèn chūn fēng.
卻恨春風。
gōu yǐn shī lái nǎo shā wēng.
勾引詩來惱殺翁。
kuáng gē wèi kě.
狂歌未可。
qiě bǎ yī zūn liào lǐ wǒ.
且把一尊料理我。
wǒ dào wáng hé.
我到亡何。
què tīng nóng jiā mò shàng gē.
卻聽儂家陌上歌。
“卻聽儂家陌上歌”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