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乘鶯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見乘鶯影”全詩
鵲橋未渡人離別。
不恨障云生。
恨他真個行。
天涯消息近。
不見乘鶯影。
樓外鷓鴣聲。
幾回和夢驚。
分類: 菩薩蠻
作者簡介(程垓)

「程垓」字正伯,眉山(今屬四川)人。蘇軾中表程之才(字正輔)之孫。淳熙十三年(1186)游臨安,陸游為其所藏山谷帖作跋,未幾歸蜀。撰有帝王君臣論及時務利害策五十篇。紹熙三年(1192),已五十許,楊萬里薦以應賢良方正科。紹熙五年(1194)鄉人王稱序其詞,謂“程正伯以詩詞名,鄉之人所知也。余頃歲游都下,數見朝士,往往亦稱道正伯佳句”。馮煦《蒿庵論詞》:“程正伯凄婉綿麗,與草窗所錄《絕妙好詞》家法相近。”有《書舟詞》(一作《書舟雅詞》)一卷。
《菩薩蠻》程垓 翻譯、賞析和詩意
《菩薩蠻》是宋代程垓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述了作者在雙星節時與離別的人分別的情景,表達了對離別的痛苦和思念之情。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菩薩蠻》
去年恰好雙星節,
鵲橋未渡人離別。
不恨障云生,
恨他真個行。
天涯消息近,
不見乘鶯影。
樓外鷓鴣聲,
幾回和夢驚。
譯文:
去年正值雙星節,
鵲橋未能將人渡過,而我們卻分離。
不恨阻隔的云霧生,
恨他真的離去。
消息從天涯傳來近,
卻不見乘鶯的身影。
樓外傳來鷓鴣的聲音,
幾次夢中被驚醒。
詩意和賞析:
《菩薩蠻》以雙星節為背景,表達了作者與離別之人的分別之情。雙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相傳在這一天,喜鵲會搭起一座銀河橋,讓人們相聚一天。然而,在這首詩中,鵲橋并未將人們渡過,而是帶來了離別的痛苦。
詩的開頭,作者回憶起去年的雙星節,明確了時間背景。接著,他描述了鵲橋未能將人渡過,這里可以理解為作者與離別之人的分離。然后,他表達了自己不恨云霧的遮擋,而是對離去的人的行為感到痛心。
接下來,詩中描述了天涯傳來的消息雖然近,卻無法見到乘鶯的身影。這里的乘鶯可以理解為離別之人,意味著即使消息傳達得很近,但他們仍然無法相見。最后,詩中描繪了樓外傳來鷓鴣的聲音,作者在夢中多次被這聲音驚醒,表達了他對離別的思念之情。
整首詩以簡潔而凄美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離別的痛苦和思念之情。通過對鵲橋未渡、乘鶯未見的描寫,詩中營造了一種離別的憂傷氛圍,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詩中的鷓鴣聲和夢境的描寫,更增添了一絲若有若無的哀愁和惆悵。
總體而言,這首詩以樸素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離別的痛苦思念之情,通過對具體情景的描寫,營造出一種凄美而深沉的意境,給人以共鳴和思考。
“不見乘鶯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pú sà mán
菩薩蠻
qù nián qià hǎo shuāng xīng jié.
去年恰好雙星節。
què qiáo wèi dù rén lí bié.
鵲橋未渡人離別。
bù hèn zhàng yún shēng.
不恨障云生。
hèn tā zhēn gè xíng.
恨他真個行。
tiān yá xiāo xī jìn.
天涯消息近。
bú jiàn chéng yīng yǐng.
不見乘鶯影。
lóu wài zhè gū shēng.
樓外鷓鴣聲。
jǐ huí hé mèng jīng.
幾回和夢驚。
“不見乘鶯影”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三梗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