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襟無處著凄涼”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一襟無處著凄涼”全詩
一襟無處著凄涼。
倚欄看盡斜陽倒。
瘦減難豐,悲傷易老,淡觴消得黃花笑。
畫眉人去玉篦存,濃愁如黛憑誰掃。
分類: 踏莎行
作者簡介(楊炎正)

楊炎正(1145—?)字濟翁,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楊萬里之族弟。慶元二年(1196)年五十二始登第,受知于京鏜,為寧縣簿。六年,除架閣指揮,尋罷官。嘉定三年(1210)于大理司直任上以臣僚論劾,詔與在外差遣,知藤州。嘉定七年又被論罷,改知瓊州,官至安撫使。楊炎正與辛棄疾交誼甚厚,多有酬唱。
《踏莎行》楊炎正 翻譯、賞析和詩意
《踏莎行》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楊炎正。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
宿鷺棲身,飛鴻點淚,
鷺鳥停留在棲身之處,飛鴻的淚珠點灑下來,
不堪更是重陽到。
更加無法忍受的是到了重陽節。
一襟無處著凄涼。
一身的凄涼無處安放。
倚欄看盡斜陽倒。
倚著欄桿,目送斜陽落下。
瘦減難豐,悲傷易老,
消瘦難以變得豐滿,悲傷容易使人衰老,
淡觴消得黃花笑。
淡淡的酒杯消失,黃花也笑了。
畫眉人去玉篦存,
畫眉的人已經離去,只剩下玉篦。
濃愁如黛憑誰掃。
濃重的憂愁如同墨藍色的眉粉,由誰來消除。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逝去時光和歲月流轉的感慨。宿鷺棲身和飛鴻點淚是作者運用景物描寫的手法,通過鷺鳥和飛鴻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悲傷和凄涼。作者以自身為主體,描述了凄涼的心境和對時光流轉的無奈。
詩中提到的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象征著老年人的節日,但在這首詩中,重陽節成為詩人更加無法忍受的事情,進一步強調了他內心的苦悶情緒。
詩中出現的斜陽、瘦減、悲傷和易老等詞語,都暗示了歲月的無情和生命的短暫,以及作者對此的感嘆。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過去的思念,畫眉的人已離去,只剩下玉篦,寓意著美好的時光已逝去,只剩下凄涼和憂傷。
整首詩詞以細膩的描寫和深沉的情感展現了作者對時光流逝和生命短暫的思考,傳達了對逝去歲月的懷念和對生命的無奈感。通過凄涼的意象和悲傷的情感,詩人成功地表達了對人生短暫和充滿變故的深刻認識。
“一襟無處著凄涼”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à suō xíng
踏莎行
sù lù qī shēn, fēi hóng diǎn lèi, bù kān gèng shì chóng yáng dào.
宿鷺棲身,飛鴻點淚,不堪更是重陽到。
yī jīn wú chǔ zhe qī liáng.
一襟無處著凄涼。
yǐ lán kàn jǐn xié yáng dào.
倚欄看盡斜陽倒。
shòu jiǎn nán fēng, bēi shāng yì lǎo, dàn shāng xiāo de huáng huā xiào.
瘦減難豐,悲傷易老,淡觴消得黃花笑。
huà méi rén qù yù bì cún, nóng chóu rú dài píng shuí sǎo.
畫眉人去玉篦存,濃愁如黛憑誰掃。
“一襟無處著凄涼”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