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曾過長洲道”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當年曾過長洲道”全詩
當年曾過長洲道。
一望沒遮攔。
天寬水亦寬。
也因輕靄掃。
也傍斜暉討。
指點與君看。
畫他難不難。
分類: 菩薩蠻
作者簡介(汪莘)
汪莘(1155~1227)南宋詩人。字叔耕,號柳塘,休寧(今屬安徽)人,布衣。隱居黃山,研究《周易》,旁及釋、老。宋寧宗嘉定年間,他曾三次上書朝廷,陳述天變、人事、民窮、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師布陣的方法,沒有得到答復。徐誼知建康時,想把他作為遁世隱士向朝廷薦舉,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號方壺居士,與朱熹友善。作品有《方壺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壺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菩薩蠻》汪莘 翻譯、賞析和詩意
《菩薩蠻》是宋代汪莘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問言何處秋光好。
當年曾過長洲道。
一望沒遮攔。
天寬水亦寬。
也因輕靄掃。
也傍斜暉討。
指點與君看。
畫他難不難。
詩意:
詩人問候對方,詢問哪里的秋光最美好。他曾經走過長洲的道路。眼前一望無阻隔,天空寬闊,水面也廣闊。秋霞的輕柔掃過水面,映照出傾斜的陽光。詩人邀請對方一起欣賞這美景,并探討如何描繪這景象。他暗示著這幅畫面的難度。
賞析:
《菩薩蠻》以描繪秋景為主題,通過景色的描寫展示了詩人的情感和詩境。整首詩以自然景色為背景,通過對秋光的贊美和描繪,表達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賞之情。
詩人以問句開頭,表達了對秋光美好之處的好奇和向往。接著,他提到曾經走過長洲道,暗示自己對美景有所了解和體驗。接下來的描寫中,詩人用簡潔而生動的語言描述了眼前的景色,沒有遮攔的視野、寬廣的天空和水面,以及柔和的秋霞和斜暉。這些描寫營造了寧靜、寬廣和美好的氛圍。
詩人邀請對方一起欣賞這景色,并提到畫這樣的景象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暗示了詩人對藝術的追求和對創作的思考。整首詩通過對秋景的描繪,傳達了詩人對美的追求和對藝術創作的思考,展示了他細膩的情感和對自然景色的敏銳感知。
《菩薩蠻》以簡潔的語言和細膩的描寫展示了秋景的美麗,表達了詩人對美的追求和對藝術創作的思考。這首詩通過景色的描繪,給讀者帶來了深情和思考的空間,讓人感受到自然之美以及對美好事物的向往。
“當年曾過長洲道”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pú sà mán
菩薩蠻
wèn yán hé chǔ qiū guāng hǎo.
問言何處秋光好。
dāng nián céng guò cháng zhōu dào.
當年曾過長洲道。
yī wàng méi zhē lán.
一望沒遮攔。
tiān kuān shuǐ yì kuān.
天寬水亦寬。
yě yīn qīng ǎi sǎo.
也因輕靄掃。
yě bàng xié huī tǎo.
也傍斜暉討。
zhǐ diǎn yǔ jūn kàn.
指點與君看。
huà tā nán bù nán.
畫他難不難。
“當年曾過長洲道”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九皓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