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他齊量區兼豆”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笑他齊量區兼豆”全詩
厭厭夜飲勝如晝。
雖然文字有余歡,也須閑把笙歌奏。
十雨如期,三秋屆候。
去年豐稔今年又。
東阡西陌稼如云,笑他齊量區兼豆。
分類: 踏莎行
作者簡介(郭應祥)
[約公元一二二四年前后在世]字承禧,臨江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寧宗嘉定末前后在世。嘉定間進士。官楚、越間。其他事跡不可考。
《踏莎行》郭應祥 翻譯、賞析和詩意
《踏莎行》是宋代詩人郭應祥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明亮的月光和清爽的風,
綠色的酒杯和紅色的袖。
我厭煩了夜晚的飲宴,白天更勝美。
盡管有文字的歡樂,也要閑暇地吹奏笙歌。
十次雨如約而至,三秋已近。
去年豐收,今年又是如此。
東西大道上稻谷如云,
嘲笑他們只會計量區域內的豆。
詩意:
《踏莎行》描繪了一個美好的鄉村景象。詩中通過明亮的月光、清爽的風、綠色的酒杯和紅色的袖子,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贊美和對閑暇時光的向往。詩人感到厭煩了夜晚的繁忙和喧囂,認為白天更加宜人。盡管文字的歡樂令人愉悅,但也需要有閑暇的時候來吹奏笙歌,享受寧靜與自由。
詩中提到的十次雨如約而至和三秋已近,象征著時光的流轉和季節的變遷。去年的豐收讓人欣喜,而今年又是豐收的季節,展現了農田的豐饒和生機。東西大道上稻谷如云,顯示了農田的廣闊和富饒,而詩人嘲笑那些只會計較小范圍內收成的人。
賞析:
《踏莎行》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鄉村的寧靜與美麗,表達了對自然和閑暇生活的向往。詩人通過明亮的月光、清爽的風和多彩的酒杯,創造了一個愉悅的氛圍,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他對寧靜時光的渴望。
詩中的對比也很有趣。詩人認為夜晚的繁忙和喧囂不如白天宜人,這種對白天的贊美體現了對自由和寧靜的追求。盡管文字可以帶來歡樂,但詩人仍然強調了閑暇時光的重要性,將吹奏笙歌作為一種享受生活的方式。
此外,詩中對于季節和豐收的描繪也增添了一份生機和喜悅。十次雨如約而至和三秋已近,展示了時間的流逝和季節的更替。去年的豐收給人帶來喜悅,而新的一年又將迎來豐收的季節,展現了農田的豐饒和希望。
整體而言,郭應祥的《踏莎行》通過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寧靜美好的農村景象,表達了對自然、對閑暇生活和對豐收的向往。這首詩詞帶給讀者一種寧靜、愉悅的感受,同時也讓人思考生活的意義和美好。《踏莎行》是宋代詩人郭應祥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明月清風,綠尊紅袖。
厭厭夜飲勝如晝。
雖然文字有余歡,也須閑把笙歌奏。
十雨如期,三秋屆候。
去年豐稔今年又。
東阡西陌稼如云,笑他齊量區兼豆。
詩意:
《踏莎行》描繪了一個田園生活的美好景象。詩中描述了明亮的月光、清新的風、綠色的酒杯和紅色的袖子。詩人感到厭煩了夜間的繁忙,認為夜晚的飲宴勝過白天。盡管有文字的歡樂,但也需要在閑暇時光中吹奏笙歌。十次雨按時降臨,三秋已經到來。去年豐收,今年同樣如此。東西大道上的農作物如云,嘲笑那些只計較小范圍的豆子收成的人。
賞析:
《踏莎行》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田園生活的美麗景象,表達了對自然和閑適生活的向往。詩人通過明亮的月光、清新的風和色彩豐富的酒杯,營造了一個愉悅的氛圍,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他對寧靜時光的渴望。
詩中的對比也很有趣。詩人認為夜間的繁忙和喧囂不如白天宜人,這種對白天的贊美體現了對自由和寧靜的追求。盡管文字可以帶來歡樂,但詩人仍然強調了閑暇時光的重要性,將吹奏笙歌作為享受生活的方式。
此外,詩中對于季節和豐收的描繪也增添了一份生機和喜悅。十次雨按時降臨,三秋已經到來,展示了時間的流逝和季節的更迭。去年的豐收給人帶來喜悅,而新的一年同樣將迎來豐收的季節,展現了農田的富饒和希望。
總的來說,郭應祥的《踏莎行》通過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一個寧靜美好的田園景象,表達了對自然、對閑適生活和對豐收的向往。這首詩詞帶給讀者一種寧靜、愉悅的感受,同時也讓人思考生活的意義和美好。
“笑他齊量區兼豆”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à suō xíng
踏莎行
míng yuè qīng fēng, lǜ zūn hóng xiù.
明月清風,綠尊紅袖。
yàn yàn yè yǐn shèng rú zhòu.
厭厭夜飲勝如晝。
suī rán wén zì yǒu yú huān, yě xū xián bǎ shēng gē zòu.
雖然文字有余歡,也須閑把笙歌奏。
shí yǔ rú qī, sān qiū jiè hòu.
十雨如期,三秋屆候。
qù nián fēng rěn jīn nián yòu.
去年豐稔今年又。
dōng qiān xī mò jià rú yún, xiào tā qí liàng qū jiān dòu.
東阡西陌稼如云,笑他齊量區兼豆。
“笑他齊量區兼豆”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六宥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