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萋萋多少江南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萋萋多少江南恨”出自宋代高觀國的《少年游·草》, 詩句共7個字,詩句拼音為:qī qī duō shǎo jiāng nán hèn,詩句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萋萋多少江南恨”全詩

    《少年游·草》
    春風吹碧,春云映綠,曉夢入芳裀。
    軟襯飛花,遠連流水,一望隔香塵。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憶翠羅裙。
    冷落閑門,凄迷古道,煙雨正愁人。

    作者簡介(高觀國)

    高觀國,南宋詞人。字賓王,號竹屋。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卒年不詳。生活于南宋中期,年代約與姜夔相近。與史達祖友善,常常相互唱和,詞亦齊名,時稱“高,史”。其成就雖不及史達祖,但也有值得重視之處。他善于創造名句警語,如“香心靜,波心冷,琴心怨,客心驚”;“開遍西湖春意爛,算群花、正作江山夢”,都頗為后人傳誦。從其作品中看不出有仕宦的痕跡,大約是一位以填詞為業的吟社中人。為“南宋十杰”之一。有詞集《竹屋癡語》。

    少年游·草翻譯及注釋

    翻譯
    春風吹綠了芳草,在白云的映襯下,芳草顯得蔥綠可愛,是在曉夢中夢見了這如茵的芳草。花瓣輕輕地灑落在軟草上,蒙茸的草地隨著流水延伸向天際。一眼望去,伊人的芳蹤已被無邊的芳草阻隔,春恨別情無限。
    萋萋的芳草,遮蓋了伊人的足跡,給人留下了多少相思別離之恨,使人追憶起像綠草地一樣的翠羅裙。冷落的庭院,凄迷的古道,都籠罩在茫茫煙雨之中,這景象勾起了人滿懷的愁緒。

    注釋
    1、芳裀(yīn ):形容春草茸茸如墊褥。
    2、香塵:帶著花香的塵土。
    3、萋萋:指茂密的芳草。
    4、翠羅裙:借指人。化用牛希濟《生查子》“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句意。
    5、閑門:代指情人居住處。
    6、凄迷:迷茫。

    少年游·草賞析

      在南宋詩詞圈子里,吟物之風十分盛行。但平庸草草之作,屢見不鮮,不足為怪。高觀國的這首吟草詞卻不沾不滯,以意貫串全詞。通過寫草色來抒發自己的離愁別恨。這首詞的上半闋繪出了一幅純凈明麗的陽春煙景:春風吹綠了芊芊的芳草,在飄動的白云映襯下顯得那樣蔥翠可愛;蒙茸的草地伴隨著流水伸向天際,花瓣輕輕地灑落在草上。這的確是十分迷人的芳景。

      讀者還應當注意到“曉夢入芳裀”這句的含意。“芳裀”,芳草有如厚厚的裀褥。關鍵是“曉夢”二字,原來這令人神往的如屏芳景,只是一場春夢中的幻境而已。大地山河,一經點破,并化煙云。用筆之虛幻,莫測端倪。“香塵”一句,補足夢境。“香塵”者,女子的芳蹤也。劉長卿《陪辛大夫西亭觀妓詩》:“任他行雨去,歸路裛香塵”,與此詞意境相似。可是美人的蹤跡被無邊的芳草隔斷了。即使追尋到夢里也并不圓滿,也只是一個凄迷的短夢而已。

      下片轉寫實境,寫醒后的情懷。用“萋萋”一句換頭,仍是從草字生發。“萋萋”,芳草美盛之貌。

      “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黃鶴樓》)即是此意。那么鮮美的芳草與江南的恨思有什么關系呢?這里似有事而無典,就是說寫自己經歷過的事,以抒發他對遠隔香塵的伊人的思念。“翻憶”句重筆渲染。用“羅裙”形容芳草,始于白居易的“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杭州春望》);牛希濟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生查子》),則以芳草擬羅裙。此詞在“翠羅裙”上綴以“翻憶”二字,感情上又多了一個曲折。翻者,反也。本想眺望一下,略舒郁悒,沒想到反而勾起了對綠色羅裙——這最具有女性特征的服飾的思念來。這一縷癡情真是不好收拾。“冷落”三句,以排體出之。句句切草、切情,化工之筆。“冷落閑門”,見出庭院之孤寂,而“庭草無人隨意綠”之神理,即隱含其中。“凄迷古道”,流露出望遠之悲心。“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為其所本。

      “凄迷”二字,將心緒之凄黯與望眼之迷蒙兩重意象融會一起,并與前片之“望隔香塵”暗相挽合。以迷迷糊糊之睡眼,逐古道之輕塵,真令人難以為懷。然而作者述情之筆愈出愈精,最后又推出了“煙雨正愁人”之句,把這種悵惘的心境渲染到了十分。“煙雨”,在詞人的筆下與草色結緣甚深。林和靖詠草詞“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點絳唇》)賀方回《青玉案》:“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便是顯例。此詞以“煙雨”結筆,將草色、離情與迷蒙的雨色化為一片,情景相伴,凄然無盡。況蕙風所謂“取神題外,設境意中”者,約略近之。

      詠吟春草是一個古代文人津津樂道的永恒題目,名篇佳作,數不勝數。有評論家說,在高手如林的名人隊伍里,高觀國用他那巧妙的藝術構思和秀美婉約的風格另起爐灶,獨成一家。

    少年游·草創作背景

      南宋后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同樣嚴重、尖銳。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符離一戰以后,金朝因內部政變,無力南進,南宋習于偏安,當然更無雄心北伐。雙方維持和平的局面經歷了幾十年之久。有時也發生小規模的戰爭,但對全局牽動不大。南宋統治階級拼命壓榨人民,以供揮霍及向金朝進貢,利用官職和金錢來麻醉沒有雄心壯志的知識分子,一種茍且偷生、得過且過的風氣影響到文學,逃避現實、雕琢詞藻的形式主義的作品一天天多起來。有些人躲進書叢,尋章摘句;有些人講究樂律,陶醉于自然景物,不問政治;有些人只著眼于個人的離愁別恨,發泄無可奈何的傷感情緒。此詞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所寫出的抒發離愁別恨之作。

    “萋萋多少江南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ào nián yóu cǎo
    少年游·草

    chūn fēng chuī bì, chūn yún yìng lǜ, xiǎo mèng rù fāng yīn.
    春風吹碧,春云映綠,曉夢入芳裀。
    ruǎn chèn fēi huā, yuǎn lián liú shuǐ, yī wàng gé xiāng chén.
    軟襯飛花,遠連流水,一望隔香塵。
    qī qī duō shǎo jiāng nán hèn, fān yì cuì luó qún.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憶翠羅裙。
    lěng luò xián mén, qī mí gǔ dào, yān yǔ zhèng chóu rén.
    冷落閑門,凄迷古道,煙雨正愁人。

    “萋萋多少江南恨”平仄韻腳

    拼音:qī qī duō shǎo jiāng nán hèn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四愿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萋萋多少江南恨”的相關詩句

    “萋萋多少江南恨”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萋萋多少江南恨”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萋萋多少江南恨”出自高觀國的 《少年游·草》,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