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和柏梁篇”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曾和柏梁篇”全詩
擲山移巨石,咒嶺出飛泉。
猛虎同三徑,愁猿學四禪。
買香然綠桂,乞火踏紅蓮。
草色搖霞上,松聲泛月邊。
山河窮百二,世界接三千。
梵宇聊憑視,王城遂渺然。
灞陵才出樹,渭水欲連天。
遠縣分諸郭,孤村起白煙。
望云思圣主,披霧隱群賢。
薄宦慚尸素,終身擬尚玄。
誰知草庵客,曾和柏梁篇。
分類:
作者簡介(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游悟真寺(一作王縉詩)》王維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游悟真寺(一作王縉詩)》是唐代詩人王維所創作,以下為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黃金地的道路傳聞遠近,依然開放著白玉的田園。他用力投擲山石,嶺上的咒語使飛泉成為歡快的音樂。像勇猛的虎與我同走三徑,像憂愁的猿學習坐禪冥思。我購買了香料,而青桂猶如踩著紅蓮般開放。青草在晚霞的映襯下搖曳,松樹的聲音在月光下泛起漣漪。山河窮盡到百二十,世界相接綿延三千里。在寺廟之中,我舒服地憑視遠方,王城漸渺然。灞陵的草木已經長成,渭水欲將天空連成一片。遠郊縣市分散在各處,孤村冒起白煙。眺望云彩時,我思念圣主;探霧障時,我隱藏身影。我平淡無奇的官職令我羞愧不已,但我始終追求玄妙的境界。誰知在這庵堂里的客人,曾和柏梁篇一同抒發過自己的情懷。
詩詞中的主題是描繪了詩人在游覽悟真寺時的所見所感。詩人以獨特的寫景手法,將自然景色與人文景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富有禪意和哲思的氛圍。通過對山川、寺廟、花草等元素的描寫,傳達出作者在山水之間追求心靈上的寧靜與自由,以及對于人世間紛雜紛爭的態度。
整首詩采用了佛教的意象,描繪了寺廟、山川以及修行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于自然、虛無和人間世事的思考和領悟。詩人借助山川的變幻、寺廟的隱約、音樂的韻律等描寫手法,把自然景物與心靈境界、哲學思考相結合,展示了唐代江山景色之外更深層的詩意。這首詩詞塑造了一幅富有禪意和意境的山水畫卷,是王維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國古代詩詞的珍品之一。
“曾和柏梁篇”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óu wù zhēn sì yī zuò wáng jìn shī
游悟真寺(一作王縉詩)
wén dào huáng jīn dì, réng kāi bái yù tián.
聞道黃金地,仍開白玉田。
zhì shān yí jù shí, zhòu lǐng chū fēi quán.
擲山移巨石,咒嶺出飛泉。
měng hǔ tóng sān jìng, chóu yuán xué sì chán.
猛虎同三徑,愁猿學四禪。
mǎi xiāng rán lǜ guì, qǐ huǒ tà hóng lián.
買香然綠桂,乞火踏紅蓮。
cǎo sè yáo xiá shàng, sōng shēng fàn yuè biān.
草色搖霞上,松聲泛月邊。
shān hé qióng bǎi èr, shì jiè jiē sān qiān.
山河窮百二,世界接三千。
fàn yǔ liáo píng shì, wáng chéng suì miǎo rán.
梵宇聊憑視,王城遂渺然。
bà líng cái chū shù, wèi shuǐ yù lián tiān.
灞陵才出樹,渭水欲連天。
yuǎn xiàn fēn zhū guō, gū cūn qǐ bái yān.
遠縣分諸郭,孤村起白煙。
wàng yún sī shèng zhǔ, pī wù yǐn qún xián.
望云思圣主,披霧隱群賢。
báo huàn cán shī sù, zhōng shēn nǐ shàng xuán.
薄宦慚尸素,終身擬尚玄。
shéi zhī cǎo ān kè, céng hé bǎi liáng piān.
誰知草庵客,曾和柏梁篇。
“曾和柏梁篇”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