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醉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微微醉纈”全詩
向雪里帶香,更添奇絕。
梅花太孤潔。
問梨花何似,風標難說。
長洲漾楫。
料鴛邊、嬌蓉乍折。
對珠櫳、自翦涼衣,愛把淡羅輕疊。
清徹。
螺心翠靨,龍吻瓊涎,總成虛設。
微微醉纈。
窗燈暈,弄明滅。
算銀臺高處,芳菲仙佩,步遍纖云萬葉。
覺來時、人在紅幬,半廊界月。
作者簡介(蔣捷)
蔣捷(生卒年不詳),字勝欲,號竹山,宋末元初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先世為宜興巨族,咸淳十年(1274)進士。南宋亡,深懷亡國之痛,隱居不仕,人稱“竹山先生”、“櫻桃進士”,其氣節為時人所重。長于詞,與周密、王沂孫、張炎并稱“宋末四大家”。其詞多抒發故國之思、山河之慟 、風格多樣,而以悲涼清俊、蕭寥疏爽為主。尤以造語奇巧之作,在宋季詞壇上獨標一格,有《竹山詞》1卷,收入毛晉《宋六十名家詞》本、《疆村叢書》本;又《竹山詞》2卷,收入涉園景宋元明詞續刊本。
《瑞鶴仙(友人買妾名雪香)》蔣捷 翻譯、賞析和詩意
《瑞鶴仙(友人買妾名雪香)》這首詩是宋代蔣捷所作。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素肌原是雪,
向雪里帶香。
更添奇絕。
梅花太孤潔,
問梨花何似,
風標難說。
長洲漾楫。
料鴛邊、嬌蓉乍折。
對珠櫳、自翦涼衣,
愛把淡羅輕疊。
清徹。
螺心翠靨,
龍吻瓊涎,
總成虛設。
微微醉纈。
窗燈暈,弄明滅。
算銀臺高處,
芳菲仙佩,
步遍纖云萬葉。
覺來時、人在紅幬,
半廊界月。
詩意:
這首詩以描寫美麗婦人的形象為主題,表達了對她嬌美容貌的贊美和對她與眾不同的特質的稱頌。詩中通過運用細膩的詞語和意象,展示了作者對美的追求和對奇異之美的渴望。
賞析:
這首詩以雪香為名的美麗婦人為中心,通過對她容貌的描繪,展現了她的出眾之處。首句“素肌原是雪,向雪里帶香”,通過將婦人的肌膚與雪相比,強調其潔白無瑕的美麗。接著表達了她的妖嬈之處,“更添奇絕”。
接下來的幾句以梅花和梨花進行比較,強調婦人的獨特之美。梅花孤潔,而梨花則是風標,意味著梨花的美麗難以言表。這里也可以理解為對婦人美麗的形容難以言傳。
之后的幾句描述了婦人的種種令人驚艷之處。長洲漾楫、料鴛邊、嬌蓉乍折等詞語都充滿了詩意的華麗和細膩。作者描繪了婦人對珠櫳自翦涼衣,愛把淡羅輕疊的場景,展示了她的精致和品味。
下一段以“清徹”一詞為引子,描述了婦人容貌上的細節,如螺心翠靨和龍吻瓊涎,但最后指出這種美麗是虛設的,可能是指婦人的美麗如同虛幻般不可觸及。
最后一段以“微微醉纈”開頭,描繪了婦人微醺的狀態,通過描寫窗燈暈明滅,營造了一種朦朧的氛圍。描述了她在銀臺高處行走,芳菲仙佩,步遍纖云萬葉的場景,形容了她的高貴和超凡脫俗的氣質。最后一句“覺來時、人在紅幬,半廊界月”,意味著詩人在夢中覺醒,發現自己仍然在婦人的幻境中,無法自拔。
總體而言,這首詩通過對美麗婦人形象的描繪,以及對她與眾不同之美的贊美,展示了作者對美的追求和對奇異之美的渴望。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細膩的描寫,通過細節的刻畫和比喻的運用,將婦人的美麗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詩中也透露出一種虛幻和夢幻的氛圍,使整首詩具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
“微微醉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ruì hè xiān yǒu rén mǎi qiè míng xuě xiāng
瑞鶴仙(友人買妾名雪香)
sù jī yuán shì xuě.
素肌元是雪。
xiàng xuě lǐ dài xiāng, gèng tiān qí jué.
向雪里帶香,更添奇絕。
méi huā tài gū jié.
梅花太孤潔。
wèn lí huā hé sì, fēng biāo nán shuō.
問梨花何似,風標難說。
cháng zhōu yàng jí.
長洲漾楫。
liào yuān biān jiāo róng zhà zhé.
料鴛邊、嬌蓉乍折。
duì zhū lóng zì jiǎn liáng yī, ài bǎ dàn luó qīng dié.
對珠櫳、自翦涼衣,愛把淡羅輕疊。
qīng chè.
清徹。
luó xīn cuì yè, lóng wěn qióng xián, zǒng chéng xū shè.
螺心翠靨,龍吻瓊涎,總成虛設。
wēi wēi zuì xié.
微微醉纈。
chuāng dēng yūn, nòng míng miè.
窗燈暈,弄明滅。
suàn yín tái gāo chù, fāng fēi xiān pèi, bù biàn xiān yún wàn yè.
算銀臺高處,芳菲仙佩,步遍纖云萬葉。
jué lái shí rén zài hóng chóu, bàn láng jiè yuè.
覺來時、人在紅幬,半廊界月。
“微微醉纈”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九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