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重此恩逾父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珍重此恩逾父母”全詩
一庵歸掃南陽塢。
擊竹作聲方省悟。
徐回顧。
本來面目無藏處。
卻望溈山敷坐具。
老師頭角渾呈露。
珍重此恩逾父母。
須薦取。
堂堂密密聲前句。
分類:
作者簡介(惠洪)

惠洪(1070-1128),一名德洪,字覺范,自號寂音尊者。俗姓喻(一作姓彭)。宜豐縣橋西鄉潛頭竹山里人。宋代著名詩僧。自幼家貧,14歲父母雙亡,入寺為沙彌,19歲入京師,于天王寺剃度為僧。當時領度牒較難,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為己名。后南歸廬山,依歸宗寺真靜禪師,又隨之遷靖安寶峰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結交黨人,兩度入獄。曾被發配海南島,直到政和三年(1113)才獲釋回籍。建炎二年(1128)去世。
《漁父詞(香嚴)》惠洪 翻譯、賞析和詩意
《漁父詞(香嚴)》是宋代惠洪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畫餅充饑人笑汝。
一庵歸掃南陽塢。
擊竹作聲方省悟。
徐回顧。
本來面目無藏處。
卻望溈山敷坐具。
老師頭角渾呈露。
珍重此恩逾父母。
須薦取。
堂堂密密聲前句。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個漁父的情景。漁父為了解決溫飽問題,畫了一塊面餅來填饑,但人們嘲笑他這種徒勞的行為。漁父返回自己的茅庵,打掃南陽塢。在敲擊竹子發出聲音的過程中,他突然領悟到一些道理。他回頭看自己,發現自己的本來面目并沒有什么可以隱藏的地方。然后他抬頭望著溈山,感受到山中道士的座位。漁父的老師的才華逐漸顯露出來,他珍視老師對他的恩惠,甚至超過父母的恩情。最后,他表示要向他的老師推薦這首詩,以表達對他的敬意。
賞析:
這首詩詞以漁父的形象,表達了對清貧生活的思考和對師德的感激之情。漁父身處貧困之中,為了填飽肚子不得不畫餅充饑,然而周圍的人卻嘲笑他這種徒勞的努力。這個形象生動地描繪了社會的冷漠和對貧困者的嘲諷態度。
然而,漁父并沒有因此而氣餒,他返回自己的茅庵,清掃著南陽塢,這種堅持和勤勞的精神令人敬佩。在這個過程中,他通過敲擊竹子發出的聲音,得到了一種啟示,對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意識到自己的真實面目并沒有什么可以隱藏的地方,這種真實和坦誠是非常寶貴的。
漁父抬頭望著溈山,感受到了山中道士的座位,暗示他的老師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華。他對老師的敬仰和感激之情超過了對父母的恩情,表達了對老師的珍視和對師德的贊揚。
最后,漁父表示要向自己的老師推薦這首詩,這是對老師的一種表達,也是對他的恩情的回報。整首詩以漁父的視角,通過描述他的經歷和感悟,表達了對貧困生活的思考和對師德的感激之情,展現了一種積極向上、堅持奮斗的精神態度。
“珍重此恩逾父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ú fù cí xiāng yán
漁父詞(香嚴)
huà bǐng chōng jī rén xiào rǔ.
畫餅充饑人笑汝。
yī ān guī sǎo nán yáng wù.
一庵歸掃南陽塢。
jī zhú zuò shēng fāng xǐng wù.
擊竹作聲方省悟。
xú huí gù.
徐回顧。
běn lái miàn mù wú cáng chù.
本來面目無藏處。
què wàng wéi shān fū zuò jù.
卻望溈山敷坐具。
lǎo shī tóu jiǎo hún chéng lù.
老師頭角渾呈露。
zhēn zhòng cǐ ēn yú fù mǔ.
珍重此恩逾父母。
xū jiàn qǔ.
須薦取。
táng táng mì mì shēng qián jù.
堂堂密密聲前句。
“珍重此恩逾父母”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