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繞夷門舊家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夢繞夷門舊家山”全詩
風策策,度庭竹。
夜半江城擊柝聲,動寒梢棲宿。
等閑老去年華促,只有江梅伴幽獨。
夢繞夷門舊家山,恨驚回難續。
作者簡介(孫道絢)
滴滴金·梅賞析
從篇首到“蓬壺殿里笙歌作”為第一段。寫登黃鶴樓遙望北方失地,引起對故國往昔“繁華”的追憶。
“想當年”三字點目。“花遮柳護”四句極其簡潔地寫出北宋汴京宮苑之風月繁華。萬歲山亦名艮岳。據《宋史·地理志·京城》記載,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積土為假山,山周十余里,堂館池亭極多,建制精巧(蓬壺是其中一堂名),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此,專供皇帝游玩。
此詞寫南方羈遲南方苦難的生活。道絢乃中原人,盛年居孀(見王逢《梧溪集》卷二)。在金兵南下之際,她同李清照一樣,“漂零遂與流入伍”,流徒江南,只身寄居一室。根據詞中所寫,她居住在臨江的城市鎮上,屋前種著樹林,庭中長滿綠竹。環境清幽的如在平時,這位女詞人的心情想必很寧靜;然而此刻她卻夢繞夷門,中心恨驚。什么原因呢?定是戰爭氣氛的影響。
這首輕細之詞注入了動蕩年代的時代精神,筆是輕細的情卻是深沉的。夜已深了,孤棲一室的詞人卻未合眼。透過窗欞,只見月光透過林梢,穿入小屋。
晏殊《蝶戀花》云: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與此詞相近。晏詞的”穿“字,孫詞的”飛“字,俱從不眠者眼中反映出月光的情態,境界極佳。這是從視覺方面著筆,以下幾句則從聽覺方面進行。
“策策”,象聲詞,韓愈《秋杯》詩:“秋風一披佛,策策鳴不已。”白居易《冬雪》詩:“策策窗戶前,又聞新雪睛。”由音感聽覺寫出漂零異地之情,南宋詞時為有之,如李清照《添字丑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點滴霖淫,點滴霖淫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此處寫風吹綠竹聲,具有特色。這風吹綠竹發出來的策策響聲,對嫁給建安人的孫道絢來說,是熟悉;而對剛從中原南來的詞人來說,又是陌生。可見心理描寫之細致。竹聲未已,繼之以柝聲,更使詞人心情浮躁。柝,俗稱梆子,用于巡夜打更。也許因為處于戰爭年代的緣故,巡夜擊柝以報平安之聲,牽動人心。迢迢長夜,月光入戶,柝聲盈耳,離人當此,何以堪情!但她不具體寫心情如何難受,卻采用象征手法,通過環境描寫。“動寒梢棲宿”一句,寫得極妙。“梢”謂樹梢,“棲宿”,以動詞作名詞,借指鳥類。也許是棲鴉,也許是棲鵲,也許是半夜聽到柝聲,它們都躁動起來。由描寫中,讀者可以看到一個落魄者惶懼戰栗的影子。
如果上片是用纖細筆鋒勾出作者的環境,由客觀事物象征作者的心態。那么下片便深入到刻畫詞人的內心世界,抒發出懷念國都的思想了。“等閑老去年華促”,說明詞人已經年老。據其子黃銖紹興三年跋其詞云:“年三十,先君捐棄,即抱貞節以自終。”(張世南《游宦紀聞》卷八)此詞作于其前,蓋建炎年間(1127-1130)。若三十喪失,則作此詞時恐亦四十余歲,可以稱老了。這里詞人不是嗟嘆一生庸碌無為,而是感慨人生短促,詞情深沉。零落江城,老年守寡,唯有幽獨的江梅與相伴,此境極為凄慘。姜夔《疏影》云:“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是以幽然梅花比喻王昭君的魂魄;此處則以此比喻自己,可謂異曲同工,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篇末二句采用了新樂府詩“卒章顯志”的手法,點明題旨所在。不管月光如何照人無寐,也不管竹聲柝聲如何干人清睡,詞人入夢了。在夢中,她回到“夷門舊家山”,得到片刻的安慰。按夷門原為戰國時大梁東門。《史記·魏公子傳贊》云:“吾過大梁之墟,求問其所謂夷門”夷門者,城之東門也。“宋時大梁稱汴京。汴京東門為詞人之”舊家山“可見詞人曾在那里住過。此句重要,乃全篇關鍵。有此一句,通體皆明;否則將不知所云了。詞人夢中回到夷門,又被驚醒,欲想重續舊夢已不可能,于是她陷入深深的悲哀。詞中戀舊居、愛舊國的主題,終于達到了。
應該指出的是,此詞前結寫棲鳥驚躁,后結寫好夢驚回,虛實結合,前后映襯,極力突出了離亂中詞人的形象。掩卷當知個中意味。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二十稱其“使易安尚在,且有愧容矣”而思。抑揚起伏雖然太大,但也可證明其詞水平之高。
“夢繞夷門舊家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ī dī jīn
滴滴金
yuè guāng fēi rù lín qián wū.
月光飛入林前屋。
fēng cè cè, dù tíng zhú.
風策策,度庭竹。
yè bàn jiāng chéng jī tuò shēng, dòng hán shāo qī sù.
夜半江城擊柝聲,動寒梢棲宿。
děng xián lǎo qù nián huá cù, zhǐ yǒu jiāng méi bàn yōu dú.
等閑老去年華促,只有江梅伴幽獨。
mèng rào yí mén jiù jiā shān, hèn jīng huí nán xù.
夢繞夷門舊家山,恨驚回難續。
“夢繞夷門舊家山”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