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念玉關人老”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誰念玉關人老”全詩
望紫塞古壘,寒云衰草。
汗馬嘶風,邊鴻翻月,垅上鐵衣寒早。
劍歌騎曲悲壯,盡道君恩難報。
塞垣樂,盡雙鞬錦帶,山西年少。
談笑。
刁斗靜。
烽火一把,常送平安耗。
圣主憂邊,威靈遐布,驕虜且寬天討。
歲華向晚愁思,誰念玉關人老。
太平也,且歡娛,不惜金尊頻倒。
分類: 喜遷鶯
作者簡介(蔡挺)
蔡挺(1014-1079)字子政,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景祐元年(1034)進士,官至直龍圖閣,知慶州,屢拒西夏犯邊。神宗即位,加天章閣待制,知渭州。治軍有方,甲兵整習,常若寇至。熙宋五年(1072),拜樞密副使,元豐二年卒,年六十六,謚敏肅。《宋史》、《東都事略》有傳。《宋史》本傳稱挺“渭久,郁郁不自聊,寓意詞曲,有‘玉關人老’之嘆”。魏泰《東軒筆錄》卷六稱其詞“盛傳都下”。
《喜遷鶯》蔡挺 翻譯、賞析和詩意
《喜遷鶯》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蔡挺。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霜天清曉。
望紫塞古壘,寒云衰草。
汗馬嘶風,邊鴻翻月,垅上鐵衣寒早。
劍歌騎曲悲壯,盡道君恩難報。
塞垣樂,盡雙鞬錦帶,山西年少。
談笑。刁斗靜。
烽火一把,常送平安耗。
圣主憂邊,威靈遐布,驕虜且寬天討。
歲華向晚愁思,誰念玉關人老。
太平也,且歡娛,不惜金尊頻倒。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邊塞上的景象和人們的心情。第一句“霜天清曉”揭示了詩人寫作的時刻,可能是清晨。接下來,詩人以邊塞為背景,用幾個意象來表達邊塞的荒涼和嚴峻:紫塞古壘、寒云衰草、汗馬嘶風、邊鴻翻月。這些景象揭示了邊塞生活的艱辛和冷峻的環境。垅上鐵衣寒早一句則描寫了邊塞士兵清晨穿戴鐵甲的情景,凸顯了他們的崇高使命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第二句“劍歌騎曲悲壯,盡道君恩難報”表達了邊塞士兵對國家的忠誠和對君主的感恩之情,但也感嘆君恩難以報答。他們奏響劍歌,唱奏騎兵曲,表達悲壯的情緒。
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邊塞的歡樂和年輕人的豪情壯志。塞垣樂,盡雙鞬錦帶,山西年少,談笑。刁斗靜。這些詞語描繪了士兵們在邊塞上歡樂的場景,青年們的英勇豪情以及他們之間的友誼和互動。
接著的幾句描述了邊塞上的戰斗場景。烽火一把,常送平安耗。這表明邊塞上的戰斗是常態,士兵們時刻準備著,為了國家的平安不斷冒險和犧牲。
最后兩句“圣主憂邊,威靈遐布,驕虜且寬天討。歲華向晚愁思,誰念玉關人老。太平也,且歡娛,不惜金尊頻倒。”表達了君主對邊塞的憂慮和對抗敵人的決心。歲華向晚,君主憂心忡忡,但誰還會關心那些年邁的邊塞守衛者呢?君主希望能夠實現太平盛世,但即使是在太平時期,也要珍惜辛苦建功的邊塞士兵們。他們愿意享受一時的歡樂和娛樂,不惜傾倒金尊,但他們始終忠誠于國家和君主,隨時準備為國家而戰。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邊塞的景象、士兵的壯志和君主的憂慮,表達了對邊塞生活的贊美和對邊塞士兵的敬意。詩人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深情的表達,展現了邊塞生活的艱辛、戰斗的悲壯以及士兵們的英勇精神,同時也呼喚著人們對邊塞守衛者的關懷和記憶。
這首詩詞以邊塞士兵為主要形象,描繪了他們艱苦的生活和邊塞的景象,同時也體現了他們對國家和君主的忠誠和感恩之情。整首詩詞充滿了悲壯、豪情和憂思,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價值。
“誰念玉關人老”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ǐ qiān yīng
喜遷鶯
shuāng tiān qīng xiǎo.
霜天清曉。
wàng zǐ sāi gǔ lěi, hán yún shuāi cǎo.
望紫塞古壘,寒云衰草。
hàn mǎ sī fēng, biān hóng fān yuè, lǒng shàng tiě yī hán zǎo.
汗馬嘶風,邊鴻翻月,垅上鐵衣寒早。
jiàn gē qí qū bēi zhuàng, jǐn dào jūn ēn nán bào.
劍歌騎曲悲壯,盡道君恩難報。
sāi yuán lè, jǐn shuāng jiān jǐn dài, shān xī nián shào.
塞垣樂,盡雙鞬錦帶,山西年少。
tán xiào.
談笑。
diāo dǒu jìng.
刁斗靜。
fēng huǒ yī bǎ, cháng sòng píng ān hào.
烽火一把,常送平安耗。
shèng zhǔ yōu biān, wēi líng xiá bù, jiāo lǔ qiě kuān tiān tǎo.
圣主憂邊,威靈遐布,驕虜且寬天討。
suì huá xiàng wǎn chóu sī, shuí niàn yù guān rén lǎo.
歲華向晚愁思,誰念玉關人老。
tài píng yě, qiě huān yú, bù xī jīn zūn pín dào.
太平也,且歡娛,不惜金尊頻倒。
“誰念玉關人老”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九皓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