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爭如不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相見爭如不見”全詩
青煙翠霧罩輕盈,飛絮游絲無定。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靜。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西江月·寶髻松松挽就翻譯及注釋
翻譯
挽了一個松松的云髻,化上了淡淡的妝容。青煙翠霧般的羅衣,籠罩著她輕盈的身體。她的舞姿就像飛絮和游絲一樣,飄忽不定。
此番一見不如不見,多情不如無情。笙歌散后,醉酒初醒,庭院深深,斜月高掛,四處無聲。
注釋
⑴西江月:詞牌名。
⑵寶髻:婦女頭上帶有珍貴飾品的發髻。
⑶鉛華:鉛粉、脂粉。
⑷“青煙翠霧”二句:形容珠翠冠的盛飾,皆為婦女的頭飾。輕盈:形容女子的儀態美。
⑸爭如:怎如、倒不如。
西江月·寶髻松松挽就賞析
司馬光不以詞作著名。然而,北宋詞風甚盛之時,一些名臣如韓縝、韓琦、范仲淹都能事業之余寫出很好的詞,司馬光也不例外。他的詞作不多,遺留下來的只有三首,多系風情之作。其詞不加虛飾,直抒胸臆,繼承了“國風好色”、“《小雅》怨悱”的優良傳統。此詞中的“相見爭如不見,多情何似無情”,即是寫情的佳句。這說明,司馬光并非假道學,而能表達真率的感情。
上片寫宴會所遇舞妓的美姿,下片寫對她的戀情,開頭兩句,寫出這個姑娘不同尋常:她并不濃妝艷抹,刻意修飾,只是松松地換成了一個云髻,薄薄地搽了點鉛粉。次兩句寫出她的舞姿:青煙翠霧般的羅衣,籠罩著她的輕盈的體態,象柳絮游絲那樣和柔纖麗而飄忽無定。下闋的頭兩句陡然轉到對這個姑娘的情上來:“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上句謂見后反惹相思,不如當時不見;下句謂人還是無情的好,無情即不會為情而痛苦。以理語反襯出這位姑娘色藝之可愛,惹人情思。最后兩句寫席散酒醒之后的追思與悵惘。
這首小令只幅之內把驚艷、鐘情到追念的全過程都反映出來,而又能含蓄不盡,給人們留下想象的余地,寫法別致。它不從正面描寫那個姑娘長得多么美,只是從發髻上、臉粉上,略加點染就勾勒出一個淡雅絕俗的美人形象;然后又體態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飛絮游絲無定”,連用兩個比喻把她的輕歌曼舞的神態表現出來。而這首詞寫得最精彩的還是歇拍兩句。當他即席動情之后,從醉中醒了過來,又月斜人靜的時候,種種復雜的感受都盡括“深院月斜人靜”這一景語中,達到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境界。
從結構上說,詞的上片寫其人其境,營造出惝恍飄忽,撲朔迷離的意境,下片寫自己的感受,性靈流露,雅而不俗,余味深長。全詞造句自然,意不晦澀,語不雕琢,隨手寫來,妥貼停勻,足見司馬光作詞雖為余技,卻也顯示出學識之厚與感情之富。
“相見爭如不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 jiāng yuè
西江月
bǎo jì sōng sōng wǎn jiù, qiān huá dàn dàn zhuāng chéng.
寶髻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
qīng yān cuì wù zhào qīng yíng, fēi xù yóu sī wú dìng.
青煙翠霧罩輕盈,飛絮游絲無定。
xiāng jiàn zhēng rú bú jiàn, yǒu qíng hé sì wú qíng.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shēng gē sàn hòu jiǔ chū xǐng, shēn yuàn yuè xié rén jìng.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靜。
“相見爭如不見”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五潸 (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