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去踏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先去踏青”全詩
鵝毛飛管,斗柄回寅。
拂面東風,雖然料峭,畢竟寒輕。
戴花折柳心情。
怎挨得、元宵放燈。
不是今朝,有些殘雪,先去踏青。
作者簡介(吳琚)
吳琚(約公元1189年前后在世)南宋書法家,字居父,號云壑,汴(今河南開封)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孝宗淳熙末前后在世。主要活動于孝宗、光宗和寧宗三朝。太寧郡王、衛王吳益之子,宋高宗吳皇后之侄。性寡嗜,日臨古帖以自娛。習吏事。乾道九年(1173)以恩蔭授臨安通判。其后歷尚書郎,鎮安軍節度使。復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寧宗時,知鄂州,再知慶元府。嘗使金,金人重其信義。位至少師,判建康府兼保守,世稱“吳七郡王”。卒,謚忠惠。
《柳梢青(元月立春)》吳琚 翻譯、賞析和詩意
柳梢青(元月立春)
彩仗鞭春。鵝毛飛管,斗柄回寅。
拂面東風,雖然料峭,畢竟寒輕。
戴花折柳心情。怎挨得、元宵放燈。
不是今朝,有些殘雪,先去踏青。
中文譯文:
彩旗高揚迎春到。鵝毛飛舞,鐘柄指向寅時。
迎面吹來的東風,雖然凜冽,但寒意逐漸減輕。
佩戴鮮花,摘下柳枝,心情愉悅。如何抵擋,元宵節放的燈火。
想起那不是今天,還殘留些許雪,先去踏青。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文人吳琚的作品,以娓娓動人的筆觸描繪了立春時的場景及人們的情緒。
詩人以彩旗高懸和打鼓迎春的場景開篇,表達了辭舊迎新的喜慶氛圍。接著,詩人細致地描寫了柳樹新芽的清新,東風的輕拂,以及寒意逐漸消散的情景,暗示著春天即將到來,寒冬漸漸過去。
詩中提到的佩戴鮮花和摘下柳枝的心情,表達了人們對開春的期盼和喜悅之情。雖然寒冷的氣候仍然存在,但人們已經開始準備慶祝元宵節,準備點亮燈火,慶祝春天的到來。
最后兩句“不是今朝,有些殘雪,先去踏青。”則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向往,希望早日告別寒冬,踏上春天的征程。柳梢青也成為了早春時節的象征。
整首詩以色彩鮮明的描寫、明快的節奏和質樸的情感表達,生動地描繪了立春時的景象和人們對春天的期盼,展現了濃厚的春意,賦予了讀者一種活潑而歡愉的感觸。
“先去踏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iǔ shāo qīng yuán yuè lì chūn
柳梢青(元月立春)
cǎi zhàng biān chūn.
彩仗鞭春。
é máo fēi guǎn, dǒu bǐng huí yín.
鵝毛飛管,斗柄回寅。
fú miàn dōng fēng, suī rán liào qiào, bì jìng hán qīng.
拂面東風,雖然料峭,畢竟寒輕。
dài huā zhé liǔ xīn qíng.
戴花折柳心情。
zěn āi dé yuán xiāo fàng dēng.
怎挨得、元宵放燈。
bú shì jīn zhāo, yǒu xiē cán xuě, xiān qù tà qīng.
不是今朝,有些殘雪,先去踏青。
“先去踏青”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九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