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游未必勝驂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茲游未必勝驂鸞”全詩
朅來十月九湖山。
人笑元郎太漫。
絕壑偏宜疊鼓,夕陽休喚歸鞍。
茲游未必勝驂鸞。
聊作湖南公案。
作者簡介(方信孺)
方信孺[公元1177年至1222年]字孚若,興化軍(四庫總目作,莆田霞皋)人。生于宋孝宗淳熙四年,卒于寧宗嘉定十五年,年四十六歲。有雋才,未冠能文。周必大、楊萬里頗贊善之。以蔭補番禺尉,治盜有異績。開禧三年,(公元一二零七年)假朝奉郎使金,自春至秋三往返,以口舌折強敵。歷淮東轉運判官,知真州。后奉祠歸,屏居巖穴,放浪詩酒以終。其父為葉颙宰相的女婿,其為葉颙宰相的孫女婿。
《西江月(再游龍隱巖,追和陶商翁韻)》方信孺 翻譯、賞析和詩意
西江月(再游龍隱巖,追和陶商翁韻)
碧洞青崖著雨,
紅泉白石生寒。
朅來十月九湖山。
人笑元郎太漫。
絕壑偏宜疊鼓,
夕陽休喚歸鞍。
茲游未必勝驂鸞。
聊作湖南公案。
詩詞的中文譯文:
藍色的洞穴靠在青色的崖壁上,雨水濕潤著那里。
紅色的泉水從白色的石頭中冒出,給人帶來寒意。
時隔如今已是十月初九,我來到了湖山。
人們笑我是個太過放縱的人。
陡峭的山谷特別適合擊鼓的回聲回蕩,
夕陽已經不再喚起我們歸來。
這次的旅行未必能與傳說中的著名人物相媲美。
只是把它視為湖南的一個典故。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的方信孺所作,以追和陶商翁的韻文而作,表達了詩人再次游龍隱巖時的感慨和心境。
詩人描述了碧洞青崖的景象,描繪了洞穴在雨水的沐浴下顯得濕潤而嫵媚,泉水從白石中汩汩冒出,給人一種清涼的感覺。詩人以朅來十月九湖山為背景,表達了自己再次來到湖山的歡喜之情。
然而,詩人深知自己的游玩未必能與傳說中的元郎相比,因此他以人笑元郎太漫的方式自嘲,表達了對自己才華和學問的懷疑。
詩人寫道絕壑偏宜疊鼓,寓意著山谷的地理條件特別適合鼓聲回蕩,展現了山谷的壯美和宏大。而夕陽休喚歸鞍,則表達了詩人不愿隨著夕陽歸去的愿望,希望繼續留在這美好的湖山之中。
最后兩句詩表示詩人的謙遜和自知之明,他并不認為自己的游玩能與神話中的著名人物相媲美,將這次的旅行視為湖南的一個典故,顯示了詩人以湖南為背景的創作意圖。
整首詩以其流暢的句式和含蓄的意境,展現了詩人對自然景色的贊美與自我反省。同時也體現了宋代注重山水意境的審美風格。
“茲游未必勝驂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 jiāng yuè zài yóu lóng yǐn yán, zhuī hé táo shāng wēng yùn
西江月(再游龍隱巖,追和陶商翁韻)
bì dòng qīng yá zhe yǔ, hóng quán bái shí shēng hán.
碧洞青崖著雨,紅泉白石生寒。
qiè lái shí yuè jiǔ hú shān.
朅來十月九湖山。
rén xiào yuán láng tài màn.
人笑元郎太漫。
jué hè piān yí dié gǔ, xī yáng xiū huàn guī ān.
絕壑偏宜疊鼓,夕陽休喚歸鞍。
zī yóu wèi bì shèng cān luán.
茲游未必勝驂鸞。
liáo zuò hú nán gōng àn.
聊作湖南公案。
“茲游未必勝驂鸞”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