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林青舊竹”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碧林青舊竹”全詩
初風飄帶柳,晚雪間花梅。
碧林青舊竹,綠沼翠新苔。
芝田初雁去,綺樹巧鶯來。
分類:
作者簡介(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號貞觀。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唐太宗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后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為后世明君之典范。廟號太宗,謚號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葬于昭陵。
《首春》李世民 翻譯、賞析和詩意
《首春》
寒隨窮律變,春逐鳥聲開。
初風飄帶柳,晚雪間花梅。
碧林青舊竹,綠沼翠新苔。
芝田初雁去,綺樹巧鶯來。
譯文:
寒冷伴隨著貧困的樂曲變化,春天隨著鳥兒的鳴叫而到來。
初風中飄蕩著垂柳的輕紗,晚雪間點綴著花梅的盛開。
碧綠的林木中保存著歲月的竹,翠綠的湖泊里鋪滿了新生的苔蘚。
芝田上初次出發的雁群已飛往遠方,綺麗的樹上巧妙地歌唱的黃鶯已經來臨。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李世民的早期作品,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春天的變化。詩中抓住了寒冷與溫暖轉變、冬天與春天交替的景象,通過自然元素的描述,使讀者感受到了春日的美好。
詩的前兩句“寒隨窮律變,春逐鳥聲開”表達了冷天逐漸變暖,春天隨著鳥兒的鳴叫而來的變化。以自然界中鳥兒的鳴唱標志著春天的到來,傳達了春天的喜悅和活力。
接下來的兩句“初風飄帶柳,晚雪間花梅”通過描繪初春時風中飛舞的柳絮和最后一場雪與花梅的相映成趣,使讀者感受到了春天里的獨特美景。
最后兩句“碧林青舊竹,綠沼翠新苔。芝田初雁去,綺樹巧鶯來”則描繪了春天的氣息彌漫在林間竹木、湖畔苔蘚上。雁群告別芝田,黃鶯在樹上歌唱,春意盎然。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清晰地展現了春天的變化。李世民通過自然景象的描寫,表達了對春天的喜愛和對自然界的贊美,向讀者展示了春天的美麗和活力。
“碧林青舊竹”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ǒu chūn
首春
hán suí qióng lǜ biàn, chūn zhú niǎo shēng kāi.
寒隨窮律變,春逐鳥聲開。
chū fēng piāo dài liǔ, wǎn xuě jiān huā méi.
初風飄帶柳,晚雪間花梅。
bì lín qīng jiù zhú, lǜ zhǎo cuì xīn tái.
碧林青舊竹,綠沼翠新苔。
zhī tián chū yàn qù, qǐ shù qiǎo yīng lái.
芝田初雁去,綺樹巧鶯來。
“碧林青舊竹”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一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