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恨丹青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共恨丹青人”全詩
萬里馱黃金,蛾眉為枯骨。
回車夜出塞,立馬皆不發。
共恨丹青人,墳上哭明月。
分類:
作者簡介(常建)

常建(708-765),唐代詩人,字號不詳,有說是邢臺人或說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長仕宦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過著一個很長時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隱居鄂渚。大歷中,曾任盱眙尉。
《昭君墓》常建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昭君墓》出自唐代詩人常建之手,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昭君墓》
漢宮豈不死,
異域傷獨沒。
萬里馱黃金,
蛾眉為枯骨。
回車夜出塞,
立馬皆不發。
共恨丹青人,
墳上哭明月。
譯文:
漢宮的人早已去世,
異域中的人無法理解她的悲傷。
從萬里之遙運來的黃金,
她的美麗眉眼卻變成了枯骨。
回程的車子在夜色中離開了邊塞,
她們騎著馬兒默默離去。
大家共同憤恨那些能用畫筆表現人物形象的人,
在她的墓上為明亮的月光而哭泣。
詩意:
這首詩以昭君的墓為背景,表達了對昭君命運的悲傷和對她所遭受的不公待遇的憤懣之情。昭君被賜嫁給匈奴王后,跟隨匈奴部落生活。她的美貌引起了國內的爭斗,她被逐出匈奴王宮,并最終病亡。詩中通過對昭君命運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她的同情和憐憫。
賞析:
該詩情感深沉,寄托了詩人對昭君的哀思和憤怒。字里行間流露出無限的悲愴與痛苦,揭示了昭君命運的悲劇性和不幸的命運。通過對昭君死后的情景描繪,詩人借墓、黃金等象征性意象,生動地描繪了一個被遺忘的女子,曾經的美貌在異鄉變得毫無價值。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畫家的不滿,認為畫家們只會描繪美好而不關心真實的命運。整首詩篇表現了詩人對歷史悲劇的憤怒和對昭君命運的同情。
“共恨丹青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āo jūn mù
昭君墓
hàn gōng qǐ bù sǐ, yì yù shāng dú méi.
漢宮豈不死,異域傷獨沒。
wàn lǐ tuó huáng jīn, é méi wèi kū gǔ.
萬里馱黃金,蛾眉為枯骨。
huí chē yè chū sài, lì mǎ jiē bù fā.
回車夜出塞,立馬皆不發。
gòng hèn dān qīng rén, fén shàng kū míng yuè.
共恨丹青人,墳上哭明月。
“共恨丹青人”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