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鳴蛙自一天”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秋水鳴蛙自一天”全詩
骨肉他鄉各異縣,衣冠今日是何年?
枯槐聚蟻無多地,秋水鳴蛙自一天。
何處青山隔塵土,一庵吾欲送華顛。
作者簡介(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眼中》元好問 翻譯、賞析和詩意
《眼中》
眼中時事亦紛然,
擁被寒窗夜不眠。
骨肉他鄉各異縣,
衣冠今日是何年?
枯槐聚蟻無多地,
秋水鳴蛙自一天。
何處青山隔塵土,
一庵吾欲送華顛。
中文譯文:
眼中的世事紛紛擾擾,
聚集了被子的寒冷窗前,夜晚無眠。
親骨肉身在他鄉,各自居住異縣,
如今的裝束和官職是哪一年?
干枯的槐樹下聚集了許多螞蟻,
秋天的水中傳來青蛙鳴叫,自始至終不止。
青山在何處隔離塵土之間,
我想到一座山庵,愿意送華頂。
詩意和賞析:
《眼中》這首詩由金朝文學家元好問創作,通過寫眼中所見來表達作者的心境和感慨。詩中描繪了種種動態的場景,反映了社會的變遷以及個人的離散和孤寂。
首聯“眼中時事亦紛然,擁被寒窗夜不眠”,表達了作者對時事的關注和痛苦,同時也揭示了作者在寒冷的夜晚難以入眠的心境。
接下來的兩句“骨肉他鄉各異縣,衣冠今日是何年?”表達了作者身處他鄉,與親人分離的悲苦之情,又關注時光的流逝和個人的變遷。
下聯“枯槐聚蟻無多地,秋水鳴蛙自一天。”通過描寫槐樹和秋水中的生物活動,凸顯了寂寞和孤獨的景象,以及生活的細微和尋常。
末聯“何處青山隔塵土,一庵吾欲送華顛。”表達了對自然和寧靜的向往之情,將自己的心境寄托于山庵,表現出追求內心平靜和修身養性的愿望。
整首詩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痛苦和無奈的感受,同時也表達了對寧靜與內心凈化的向往。
“秋水鳴蛙自一天”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ǎn zhōng
眼中
yǎn zhōng shí shì yì fēn rán, yōng bèi hán chuāng yè bù mián.
眼中時事亦紛然,擁被寒窗夜不眠。
gǔ ròu tā xiāng gè yì xiàn, yì guān jīn rì shì hé nián?
骨肉他鄉各異縣,衣冠今日是何年?
kū huái jù yǐ wú duō dì, qiū shuǐ míng wā zì yì tiān.
枯槐聚蟻無多地,秋水鳴蛙自一天。
hé chǔ qīng shān gé chén tǔ, yī ān wú yù sòng huá diān.
何處青山隔塵土,一庵吾欲送華顛。
“秋水鳴蛙自一天”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