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道安危任樽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共道安危任樽俎”全詩
磧里角聲搖日月,回中烽色動樓臺。
陵園白露年年滿,城郭青磷夜夜哀。
共道安危任樽俎,即今誰是出群才!
作者簡介(陳子龍)

陳子龍(1608—1647)明末官員、文學家。初名介,字臥子、懋中、人中,號大樽、海士、軼符等。漢族,南直隸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禎十年進士,曾任紹興推官,論功擢兵科給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眾武裝組織聯絡,開展抗清活動,事敗后被捕,投水殉國。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詩歌成就較高,詩風或悲壯蒼涼,充滿民族氣節;或典雅華麗;或合二種風格于一體。擅長七律、七言歌行、七絕,被公認為“明詩殿軍”。陳子龍亦工詞,為婉約詞名家、云間詞派盟主,被后代眾多著名詞評家譽為“明代第一詞人”。
《遼事雜詩(八首選—)》陳子龍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遼事雜詩(八首選—)》中文譯文:
盧龍雄塞依天開,
十載三逢敵騎來。
磧里角聲搖日月,
回中烽色動樓臺。
陵園白露年年滿,
城郭青磷夜夜哀。
共道安危任樽俎,
即今誰是出群才!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明代詩人陳子龍創作的,描述了盧龍雄塞的景象以及遼事的變遷。盧龍是中國東北地區的重要邊塞城市,它的塞外雄奇壯麗,給人一種開闊天地的感覺。
詩中提到,“十載三逢敵騎來”,指的是這座城市在十年間三次遭遇敵騎入侵的情況。這種頻繁的敵襲讓人們倍感焦慮和擔憂。
接下來,詩人通過“磧里角聲搖日月,回中烽色動樓臺”這兩句,生動地描繪了戰爭的殘酷。磧里是指邊塞的戰場,角聲搖日月,象征著戰鼓之聲激蕩天地;回中的指代遼國,烽色的動搖使得城樓的燈火搖曳不定,凸顯了戰爭帶給人們的憂慮和不安。
接著,詩人敘述了盧龍這座城市的悲哀景象。陵園中的白露年年都充滿了悼念親人的人們,城郭上青磷的光芒在夜晚變得更加冷清和哀愁。這是對戰爭帶來的傷痛和無盡辛酸的描寫。
最后,詩人表達出了對當前形勢的擔憂和不安,他說“共道安危任樽俎,即今誰是出群才!”,表明任何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看法,但現在最關鍵的是能夠有出眾的才能來處理這危機,惋惜當時詩人所看到的形勢是很不容樂觀的。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對盧龍和遼事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戰亂和動蕩時期的憂慮和擔憂,展現了詩人對國家安危的關切和對英才的期待。
“共道安危任樽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iáo shì zá shī bā shǒu xuǎn
遼事雜詩(八首選—)
lú lóng xióng sāi yǐ tiān kāi, shí zài sān féng dí qí lái.
盧龍雄塞倚天開,十載三逢敵騎來。
qì lǐ jiǎo shēng yáo rì yuè, huí zhōng fēng sè dòng lóu tái.
磧里角聲搖日月,回中烽色動樓臺。
líng yuán bái lù nián nián mǎn, chéng guō qīng lín yè yè āi.
陵園白露年年滿,城郭青磷夜夜哀。
gòng dào ān wēi rèn zūn zǔ, jí jīn shuí shì chū qún cái!
共道安危任樽俎,即今誰是出群才!
“共道安危任樽俎”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