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戈畢竟為沉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投戈畢竟為沉酣”全詩
擊揖空聞多慷慨,投戈畢竟為沉酣。
龍天浩劫馀弧塔,海岳書生別舊庵。
聞道佛貍曾駐馬,豈因佳味有黃柑?
作者簡介(談遷)

談遷(1594~1657),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明亡后改名遷,字孺木,號觀若,自稱“江左遺民”。浙江海寧(今浙江海寧西南)人。終生不仕,以傭書、作幕僚為生。喜好博綜,子史百家無不致力,對明代史事尤其注心。著有《國榷》一書。50多歲完成原稿,但被小偷偷走,在受到打擊后,他便從痛苦中掙脫出來,編著一部新的《國榷》。新的《國榷》共104卷,428萬4千字。
《渡江》談遷 翻譯、賞析和詩意
《渡江·大江駭浪限》是清代詩人談遷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大江波浪洶涌,東南方向受到了限制;
我曾經試圖降下船帆,但感到慚愧,因為我懷舊;
我擊掌行禮,卻只有空蕩蕩的回聲,多慷慨啊!
我毅然投身戰斗,最終卻只能沉醉在其中;
事過境遷,龍天殘害剩下了壯麗的弧塔;
海岳山川,書生告別了舊庵;
聽說佛祖曾經在此駐足,是否因為有美味的黃柑?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人在大江上渡船時的內心世界和情感體驗。詩人面對洶涌的浪潮和艱難的渡江之路,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對過去的自己感到羞愧。然而,他仍然表現出了豪情壯志,毅然投身戰斗,沉醉其中。通過詩人對廢墟和山川的描繪,表達了時光流逝、世事變遷的感嘆。最后兩句以佛祖駐足和黃柑的隱喻,探討了物質享受和精神追求之間的選擇和思考。
賞析:
談遷以短小精悍的語言描寫了大江的駭浪和自己內心的情感變化,展現了詩人的堅毅、豪情和對世界的思索。詩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通過渡江中的挑戰與自我之間的呼應,突出了詩人在面對困難時的堅定與決心。通過描繪廢墟和山川,表達了時光匆匆流逝、世事變遷的悲壯之感,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和意境給人以思考和共鳴。佛祖和黃柑的隱喻使整首詩更具意境,探討了物質與精神之間的關系,表達了人生追求的價值和意義。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內心的紛繁情感,具有深遠的思想內涵,體現了清代詩人獨特的審美觀和情感表達方式。
“投戈畢竟為沉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ù jiāng
渡江
dà jiāng hài làng xiàn dōng nán, dāng rì jiàng fān yǒu jiù cán.
大江駭浪限東南,當日降帆有舊慚。
jī yī kōng wén duō kāng kǎi, tóu gē bì jìng wèi chén hān.
擊揖空聞多慷慨,投戈畢竟為沉酣。
lóng tiān hào jié yú hú tǎ, hǎi yuè shū shēng bié jiù ān.
龍天浩劫馀弧塔,海岳書生別舊庵。
wén dào fú lí céng zhù mǎ, qǐ yīn jiā wèi yǒu huáng gān?
聞道佛貍曾駐馬,豈因佳味有黃柑?
“投戈畢竟為沉酣”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三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