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誰有先朝制”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衣冠誰有先朝制”全詩
衣冠誰有先朝制?東海翻然認故園。
作者簡介(朱之瑜)

朱之瑜(1600年11月17日~1682年5月23日),明清之際的學者和教育家。字楚嶼,又作魯嶼,號舜水,漢族,浙江余姚人,明末貢生。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二次奉詔特征,未就,人稱征君。清兵入關后,流亡在外參加抗清復明活動。南明亡后,東渡定居日本,在長崎、江戶(今東京)授徒講學,傳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其學特點是提倡“實理實學、學以致用”,認為“學問之道,貴在實行,圣賢之學,俱在踐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的影響。朱之瑜和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顏元一起被稱為明末清初中國五大學者。并與王陽明、黃梨洲、嚴子陵稱為余姚四先賢。
《避地日本感賦(二首選一)》朱之瑜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避地日本感賦(二首選一)
漢土西看白日昏,傷心胡虜據中原。
衣冠誰有先朝制?東海翻然認故園。
詩詞的中文譯文:離開國土往西眺望,白日昏暗讓人傷心。胡虜占據中原,使人痛心。誰還能穿著傳統的華麗衣冠,融入先朝的制度?東海波瀾起伏,仿佛在回憶故園。
詩意:這首詩是作者朱之瑜所寫,表達了對胡虜入侵中原造成的傷痛和國家失去傳統制度的憂慮。作者描述了自己遠離故土,心情悲傷的情景。他思前想后,感慨萬分,認為胡虜的入侵破壞了先朝的制度和華麗的衣冠,導致國家失去了它過去的輝煌。作者也表達了對故園的懷念,東海的面貌讓他想起了他離開的地方,與自己的故園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賞析:這首詩字正腔圓,四句押韻工整,節奏明朗。作者通過簡潔而力量的描述,牢牢抓住了讀者的情感和注意力。用"漢土西看白日昏"描繪了作者離開國土、思鄉的情景。"傷心胡虜據中原"表達了對國家失去核心領土的痛心和憂慮。"衣冠誰有先朝制"則是表達了對華麗傳統制度的失去和對身份認同的困惑與追憶。"東海翻然認故園"則以東海波浪翻騰來象征對故園的懷念和情感共鳴。整首詩意境深遠,情感真摯,給讀者帶來思考和共鳴的機會。
“衣冠誰有先朝制”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ì dì rì běn gǎn fù èr shǒu xuǎn yī
避地日本感賦(二首選一)
hàn tǔ xī kàn bái rì hūn, shāng xīn hú lǔ jù zhōng yuán.
漢土西看白日昏,傷心胡虜據中原。
yì guān shuí yǒu xiān cháo zhì? dōng hǎi fān rán rèn gù yuán.
衣冠誰有先朝制?東海翻然認故園。
“衣冠誰有先朝制”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八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