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底魚龍驚靜夜”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水底魚龍驚靜夜”全詩
微茫欲沒三山影,浩蕩還流六代聲。
水底魚龍驚靜夜,天邊牛斗轉深更。
長風瞬息過京口,楚尾吳頭無限情。
作者簡介(沈德潛)

沈德潛(1673~1769 )字確士,號歸愚,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代詩人。乾隆元年(1736)薦舉博學鴻詞科,乾隆四年(1739)成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為葉燮門人,論詩主格調,提倡溫柔敦厚之詩教。其詩多歌功頌德之作,但少數篇章對民間疾苦有所反映。所著有《沈歸愚詩文全集》。又選有《古詩源》、《唐詩別裁》、《明詩別裁》、《清詩別裁》等,流傳頗廣。
《夜月渡江》沈德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夜月渡江》是清代文學家沈德潛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夜月渡江
萬里金波照眼明,
布帆十幅破空行。
微茫欲沒三山影,
浩蕩還流六代聲。
水底魚龍驚靜夜,
天邊牛斗轉深更。
長風瞬息過京口,
楚尾吳頭無限情。
中文譯文:
夜晚的月光照耀著江面,金色的波浪使眼睛清晰明亮。
船帆如同十幅畫布,在空中破開行駛。
微弱的光芒似乎要被三座山的影子吞沒,
江水奔流間傳來了六代人的呼喊聲。
水底的魚和龍感到驚訝,靜謐的夜晚被打破,
天邊的牛群和斗牛星轉動得更加深沉。
長風瞬間吹過京口,
楚地的尾巴與吳地的頭顱無限情感相連。
詩意和賞析:
《夜月渡江》描繪了一幅江上夜行的壯麗景象。詩中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以及對動物和星象的運用,展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情感表達。
首先,詩人用"萬里金波照眼明"來形容夜晚江面上的月光,表達了明亮輝煌的景象。接著,"布帆十幅破空行"形象地描繪了行駛中的船只,給人一種迅疾飛行的感覺。
在第三、四句中,作者運用了"微茫欲沒三山影"和"浩蕩還流六代聲",通過對山影和江水的描繪,表達了時間的流轉和歷史的沉淀。這里的"三山影"可能指的是三座山峰的倒影,而"六代聲"則暗示了歷史的長河,讓讀者感受到了江水的壯闊和歷史的厚重。
接下來,詩人用"水底魚龍驚靜夜"和"天邊牛斗轉深更"來描繪夜晚的動蕩和變幻,傳遞了一種神秘、激動的氛圍。
最后兩句"長風瞬息過京口,楚尾吳頭無限情",表達了作者對楚地和吳地的深情厚意。這里的"長風"象征著離別的瞬間,而"京口、楚尾、吳頭"則代表了不同地域的情感紐帶。整首詩以江上夜行為背景,抒發了作者對家鄉、對祖國的深情思念之情。
《夜月渡江》通過豐富的意象和抒情的筆觸,展示了沈德潛對大自然和祖國的熱愛之情,同時也傳遞了對歷史的思考和對人生的思索。這首詩曲折精巧,意境深遠,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間。
“水底魚龍驚靜夜”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è yuè dù jiāng
夜月渡江
wàn lǐ jīn bō zhào yǎn míng, bù fān shí fú pò kōng xíng.
萬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
wēi máng yù méi sān shān yǐng, hào dàng hái liú liù dài shēng.
微茫欲沒三山影,浩蕩還流六代聲。
shuǐ dǐ yú lóng jīng jìng yè, tiān biān niú dǒu zhuǎn shēn gēng.
水底魚龍驚靜夜,天邊牛斗轉深更。
cháng fēng shùn xī guò jīng kǒu, chǔ wěi wú tóu wú xiàn qíng.
長風瞬息過京口,楚尾吳頭無限情。
“水底魚龍驚靜夜”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二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