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君山曰湘山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故君山曰湘山也”全詩
洞庭即湘水之尾,故君山曰湘山也。
資湘亦名瀟湘,今資江發源武岡上游之夫夷水,土人尚曰瀟溪,其地曰蕭地。
見《寶慶府志》。
《水經注》不言瀟水,而柳宗元別指永州一水為瀟,遂以蒸湘為瀟湘,而三湘僅存其二矣。
予生長三湘,溯洄云水,爰為棹歌三章,以正其失,且寄湖山鄉國之思。
作者簡介(魏源)

魏源(1794~1857年),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遠達,字默深,又字墨生、漢士,號良圖,漢族,湖南邵陽隆回人,道光二年舉人,二十五年始成進士,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魏源認為論學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總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三湘棹歌(三首選一)》魏源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三湘棹歌(三首選一)》是清代魏源創作的一首詩詞,描繪了三湘地區的美景和其與作者的情感聯系。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楚水入洞庭者三:曰蒸湘,曰資湘,曰沅湘;
故有“三湘”之名。
洞庭即湘水之尾,故君山曰湘山也。
資湘亦名瀟湘,今資江發源武岡上游之夫夷水,
土人尚曰瀟溪,其地曰蕭地。
見《寶慶府志》。
《水經注》不言瀟水,
而柳宗元別指永州一水為瀟,
遂以蒸湘為瀟湘,而三湘僅存其二矣。
予生長三湘,溯洄云水,
爰為棹歌三章,以正其失,
且寄湖山鄉國之思。
詩意:
這首詩詞以湖南三湘地區為背景,描述了楚水入洞庭湖的三個支流:蒸湘、資湘和沅湘。洞庭湖是湘江的尾部,因此君山被稱為湘山。資湘也叫瀟湘,現在資江在武岡上游發源,夫夷水被當地人稱為瀟溪,這一地區又被稱為蕭地。魏源引用了《寶慶府志》和《水經注》的記載,說明了關于三湘名稱的來源和柳宗元將永州一水稱為瀟的情況。魏源自己在三湘地區生長,他回顧了自己與這片土地的聯系,以及對湖山鄉國的思念之情。
賞析:
《三湘棹歌(三首選一)》通過描繪湖南三湘地區的水系和地理,展現了魏源對家鄉的深情厚意。詩中所提到的蒸湘、資湘和沅湘,以及洞庭湖和君山,都是湖南地區著名的自然景觀,與湘江緊密相連。這首詩詞以魏源的親身經歷為基礎,通過回憶和思考,表達了他對湖山鄉國的思念之情。
詩中的語言簡練而凝練,通過一系列地名和歷史記載,展示了作者對家鄉的深入了解和熱愛。魏源通過“棹歌三章”來表達自己對三湘的情感,同時也借此來糾正一些關于地名的錯誤認識。整首詩詞蘊含了對家鄉的眷戀之情,表達了作者對湖山鄉國的深情思念和對故土的熱愛之意。
這首詩詞以其獨特的情感表達和對家鄉景觀的描繪,展示了魏源作為一位清代文人的才華和情感世界。它不僅具有歷史的意義,還是一首富有地方特色和個人情感的經典之作。
“故君山曰湘山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ān xiāng zhào gē sān shǒu xuǎn yī
三湘棹歌(三首選一)
chǔ shuǐ rù dòng tíng zhě sān: yuē zhēng xiāng, yuē zī xiāng, yuē yuán xiāng gù yǒu" sān xiāng" zhī míng.
楚水入洞庭者三:曰蒸湘,曰資湘,曰沅湘;故有“三湘”之名。
dòng tíng jí xiāng shuǐ zhī wěi, gù jūn shān yuē xiāng shān yě.
洞庭即湘水之尾,故君山曰湘山也。
zī xiāng yì míng xiāo xiāng, jīn zī jiāng fā yuán wǔ gāng shàng yóu zhī fū yí shuǐ, tǔ rén shàng yuē xiāo xī, qí dì yuē xiāo dì.
資湘亦名瀟湘,今資江發源武岡上游之夫夷水,土人尚曰瀟溪,其地曰蕭地。
jiàn bǎo qìng fǔ zhì.
見《寶慶府志》。
shuǐ jīng zhù bù yán xiāo shuǐ, ér liǔ zōng yuán bié zhǐ yǒng zhōu yī shuǐ wèi xiāo, suì yǐ zhēng xiāng wèi xiāo xiāng, ér sān xiāng jǐn cún qí èr yǐ.
《水經注》不言瀟水,而柳宗元別指永州一水為瀟,遂以蒸湘為瀟湘,而三湘僅存其二矣。
yǔ shēng zhǎng sān xiāng, sù huí yún shuǐ, yuán wèi zhào gē sān zhāng, yǐ zhèng qí shī, qiě jì hú shān xiāng guó zhī sī.
予生長三湘,溯洄云水,爰為棹歌三章,以正其失,且寄湖山鄉國之思。
“故君山曰湘山也”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一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