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潼水勢向江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潼潼水勢向江東”全詩
怪道儂來憑吊日,岸花焦灼尚余紅。
作者簡介(秋瑾)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閨瑾,字璇卿,號旦吾,乳名玉姑,東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別號)競雄,自稱“鑒湖女俠”,筆名秋千,曾用筆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生于福建閩縣(今福州),其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曾自費東渡日本留學。積極投身革命,先后參加過三合會、光復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1907年,她與徐錫麟等組織光復軍,擬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事泄被捕。7月15日從容就義于紹興軒亭口。
《赤壁懷古》秋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赤壁懷古·潼潼水勢向》是清代秋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我提供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潼潼水勢向江東,
此地曾聞用火攻。
怪道儂來憑吊日,
岸花焦灼尚余紅。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歷史上赤壁之戰的景象,并以懷古的情感表達了對那段歷史的思念和敬佩之情。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之一,發生在東漢末年,劉備與孫權聯合擊敗曹操的故事被廣為傳頌。秋瑾通過描繪潼潼水奔騰向東流的景象,以及戰爭中使用火攻的歷史事件,表達了對這段歷史的情感追憶。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生動的語言,勾勒出了赤壁之戰的壯麗景象。潼潼水勢向東流動,形容水流湍急,氣勢磅礴。這里提到了歷史上著名的戰術——火攻,暗示了赤壁之戰中劉備與孫權的智謀和勇氣。詩的最后兩句"怪道儂來憑吊日,岸花焦灼尚余紅",表達了作者對這段歷史的思念之情。詩人以"儂來"的自稱方式,將自己融入到這段歷史中,表達了對英雄和歷史的敬仰。而岸邊焦灼的花朵,象征著戰火紛飛的景象,但仍然保留著余熱,寓意戰爭的痛苦與犧牲。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歷史的追憶和敬佩之情,同時通過描繪水勢和戰火的景象,給人以氣勢磅礴的感覺。這首詩詞具有濃厚的歷史情懷,表達了對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敬仰,同時也表現出作者對戰爭的痛苦和犧牲的思考。
“潼潼水勢向江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ì bì huái gǔ
赤壁懷古
tóng tóng shuǐ shì xiàng jiāng dōng, cǐ dì céng wén yòng huǒ gōng.
潼潼水勢向江東,此地曾聞用火攻。
guài dào nóng lái píng diào rì, àn huā jiāo zhuó shàng yú hóng.
怪道儂來憑吊日,岸花焦灼尚余紅。
“潼潼水勢向江東”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