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濱江上”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洛濱江上”全詩
解佩凌波人不見,漫說芷珠宮闕。
楚殿煙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
嫣然幽谷,只愁又聽啼鴃。
當日九畹光風,數莖清露,纖手分花葉。
曾在多情懷袖里,一縷同心千結。
玉腕香銷,云鬟霧掩,空贈金跳脫。
洛濱江上,尋芳再望佳節。
作者簡介(陳子龍)

陳子龍(1608—1647)明末官員、文學家。初名介,字臥子、懋中、人中,號大樽、海士、軼符等。漢族,南直隸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禎十年進士,曾任紹興推官,論功擢兵科給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眾武裝組織聯絡,開展抗清活動,事敗后被捕,投水殉國。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詩歌成就較高,詩風或悲壯蒼涼,充滿民族氣節;或典雅華麗;或合二種風格于一體。擅長七律、七言歌行、七絕,被公認為“明詩殿軍”。陳子龍亦工詞,為婉約詞名家、云間詞派盟主,被后代眾多著名詞評家譽為“明代第一詞人”。
念奴嬌·春雪詠蘭注釋
⑴此詞以蘭自喻人,痛悼抗清志士之犧牲,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愛國情愫。⑵“問天”句:化用南朝宋鮑照《學劉公干體》“胡風吹朔雪,千里度龍山”句意,以問句領起。問老天何以在春意正盛的時節千里迢迢送來北方寒山的飛雪?
⑶“解佩”句:言大雪漫空飛舞,解佩相贈的漢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見蹤影,更何況天界的仙宮寶闕。
⑷“九畹”引《離騷》句意:“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王逸注:“十二畝曰畹。”一說,田三十畝曰畹。見《說文》。后即以“九畹”為蘭花的典實。
⑸“光風”, 雨止日出時的和風。用《招魂》“光風轉蕙,汜崇蘭些”句意。
⑹“金跳脫”,一種婦女戴的首飾。詞句似指作者在宏光朝廷中任官時,所傷奏疏均未被采納。
⑺“洛濱江”句,謂復明有望,鼓舞自己與志同道合者繼續奮戰。
念奴嬌·春雪詠蘭鑒賞
明季愛國志士陳子龍(1608-1647年)字臥子,晚年自號大樽,是著名的詩人與詞人。其詩作以慷慨淋漓、沉雄豪邁傳世。“蒼勁之色與節義相符”(沈雄《古今詞話》)。其詞作成就更大,曾被譚獻譽為明代“第一”(《復堂日記》);但詞的風格卻“風流婉麗”(《古今詞話》)、“綿邈凄惻” (《明詞綜》引王士禎語),以陰柔之美擅場,同其詩陽剛之風迥異其趣。這是由陳子龍的詞學觀所決定的。陳子龍承繼了北宋“詞別是一家”(李清照《詞論》)的觀點,在《三子詩余序》等詞論中推崇“婉約”說,即傳統的“詞體以婉約為正”(徐釚《詞苑叢談》)的主張。不過陳子龍的“婉約”說并非單純復古,繼承中亦有變革,具備了新內容,有時代特點。概言之,陳子龍的“婉約”說主張詞應以流暢的韻律,婉麗自然的語言,構思婉媚的意境,含蓄委婉地抒發真情實感,寄托風騷之旨即愛國之思、復國之志。“婉約”說指導了創作實踐,因此陳子龍有詩莊詞媚之別。現試舉其名篇《念奴嬌·春雪詠蘭》為例證。詞云:
問天何事,到春深,千里龍山飛雪?解佩凌波人不見,漫說蕊珠宮闕。楚殿煙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聽啼鴂。
當日九畹光風,數莖清露,纖手分花葉。曾在多情懷袖里,一縷同心千結。玉腕香銷,云鬟霧掩,空贈金跳脫。洛濱江上,尋芳重惜佳節。
這是一首詠物詞。沈起龍認為上乘的詠物詞,“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于其內,斯寄托遙深”(《論詞隨筆》)。此詞足以當之。陳子龍“婉約”說認為填詞首先應考慮“用意”,要有“深刻之思”(王介人詩余序》)。所謂“意”即“風騷之旨,皆本言情”或曰“寫哀而宣志”(《三子詩余序》)。寫于明亡之后的《念奴嬌·春雪詠蘭》正是旨通“風騷”,構思深刻,立意高遠之作。它名為“春雪詠蘭”,實際上寄寓了作者亡國之痛、故國之思與復國之志,抒發了深厚的民族感情。顧璟芳曾評此詞曰:“此大樽之香草美人懷也。”(《陳忠裕全集》附)。 可見,其詞旨繼承了屈原《離騷》的愛國主義精神。但是陳子龍“婉約”說重要的美學思想是強調詞境“貴含蓄不盡”(《王介人詩余序》),感情表現要委婉,所謂“幽以婉也”(《幽蘭草詞序》)。《念奴嬌·春雪詠蘭》言抗清復國之志,就并不如岳飛《滿江紅》那樣慷慨激昂、直抒胸臆,而是采用楚辭美人香草的比興、象征手法,極其“纏綿猗娜”(《三子詩余序》)之致。全詞上片構思了春雪蘭殘、美人不見的意境,象征時局的險惡,飽含亡國的悲憤;下片借描寫昔日美人與蘭草之情懷寄托故國之思,并表示了振奮民族精神,爭取抗清復國勝利的愿望。
上片分四個層次:
一、“問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龍山飛雪?”屈原曾寫《天問》,“呵而問之,以泄憤懣”(王逸)。子龍之“問天何意”,同樣是抒發“憤懣”之情。“到春深”該是東風化雨,鶯飛草長,雜花生樹的時節,但天意反常,竟是“千里龍山飛雪”,使江南籠罩在酷寒凍云之中。“龍山”即楚辭《大招》“北有寒山,連龍逴之”之“逴龍”,王逸注:“逴龍,山書也。北方有常寒之山,陰不見日,名曰逴龍。”這里它是滿清貴族的象征。作者以北來“飛雪”之肆虐比喻政治氣候的乖戾,實指清兵南侵,使“春深”的明朝驟臨寒冬之災。這一層極寫政治形勢的險惡,抒發了憤懣之情。
二、“解佩凌波人不見,漫說蕊珠宮闕。”這里寫“美人”之消逝。“解佩”用劉向《列仙傳》中典故:江妃出游於江、漢之湄,逢鄭交浦。鄭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人也,謂其仆曰:“我欲下請其佩。”……江妃遂手解佩與交浦。“凌波”用曹植《洛神賦》典,指“凌波微步,羅襪生塵”之洛神。“人不見”即指作者心日中的江妃、洛神一樣的美人在“千里龍山飛雪”的淫威下一時銷聲斂跡。這里的美人如同《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中的“美人”,“蓋托詞而寄意於君也”(朱熹)。在封建社會,國君代表國家,子龍筆下的美人指明朝君國,側重于國。“人不見”即指明滅亡也。“蕊珠宮”系傳說中神仙所居處,這里稱“漫說蕊珠宮闕”,意味著京師陷落,也不必說起。這層通過凄婉的境界抒發了作者因朱明王朝覆滅而生的悲痛之情。
三、“楚殿煙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經過前兩層鋪墊,這里正式“詠蘭”——零落之蘭。“楚殿”、“湘潭”皆為蘭草滋長之地,但今日卻呈現出“煙微月冷”的蕭索凄冷的氛圍。蘭草被摧殘殆盡,已無蘭“五六月盛”(《本草》)的繁茂景象。王逸曾指明《離騷》寫“善鳥香草,以配忠貞” (《離騷經序》)。陳子龍詞中的“蘭”也是忠貞愛國的志士的象征,并寄托著作者復國的理想。寫蘭之零落是暗示仁人志士復國理想實現之艱難。
四、“嫣然幽谷,只愁又聽啼鴂”詞意至此一轉折:蘭草并未滅絕,深山幽谷中仍有它嫣然笑容。這意味著志士們的忠貞與理想并未被放棄,口吻中不無自豪之意。但作者心緒復雜,面對嚴酷的現實,他不能不“愁”,擔心幽谷之蘭也將零落,理想要破滅。《離騷》云:“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鵜鴂”是蘭草不芳的先兆。鴂即杜鵑。詞意至此又稍轉折,抒寫感情可謂委婉曲折。
總的來看,上片色調比較冷、比較低;但作者的憤懣、悲痛、擔心與對君國的忠貞等復雜感情寫得真實而深刻,委婉而曲折,與上片相比,下片卻是暖色、高調,可分三層次:
一、“當日九畹光風,數莖清露,纖手分花葉。曾在多情懷袖里,一縷同心千結。”險惡的現實使作者不能不去重溫舊夢,借以激發繼續斗爭的信心與力量。這一層次回憶昔日美人與蘭草血肉相連的關系,充滿了作者深情的故國之思及對未來的憧憬。詞由“當日”二字轉入回想。“九畹光風”,是先寫蘭草之總貌,如同全景鏡頭:“九畹”即《離騷》“滋蘭之九畹”之意,每畹等于十二畝。此極寫蘭草之豐茂;“光風”突出蘭草於麗日和風中流光溢采之神。“數莖清露”則寫蘭草的具體形象,如同特寫鏡頭:蘭草莖葉上清露如珠,晶瑩嫵媚。這是比喻仁人志士當年忠貞的美德。“纖手分花葉”,由蘭草轉向關心、培植蘭草的美人,是的,志士們忠貞的美德是君國所培育,因此也得到君國的寵信。蘭草曾在“多情”的美人懷抱里,結下芳香的“同心之言”,《易·系辭上》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音xiu,味道)如蘭。”這“同心之言”就是仁人志士對君國的忠腸義膽。作者對此滿懷贊譽之情。它也正是今后“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立場與態度。
二、“玉腕香銷,云鬟霧掩,空贈金跳脫。”此寫作者從舊夢中醒來,面向現實,發現美人尚在,但已與蘭草分離。“玉腕香銷”即蘭草之香已不復存在于美人的玉腕衣袖。“云鬟霧掩”,形容美人渴念蘭草之憔悴情態。“空贈金跳脫”用《真誥》典故:晉時女仙綠粵華曾降臨羊權家,贈權金玉跳脫各一。“跳脫”即手鐲,當為美人與蘭草“同心千結”的信物。因為蘭草“料都攀折”,油然而生“空贈”之憾,突出了君國對仁人志士抗清愛國理想的迫切渴望之心。
三、“洛濱江上,尋芳再望佳節。”詞人最后這一筆把詞境推向了新的思想高度:既然蘭草與美人早有“同心千結”之誓,而蘭草也還尚有“嫣然幽谷”者在,那么就不必悲觀、頹喪。作者也深信:“洛濱江上”的美人會回來重振精神,在美好的時節找到芳香忠貞的蘭草,重新開創未來。作者此時掃盡上片低冷的色調,使全詞境界呈現出朝暾般的亮色來,給人以鼓舞和希望。
通過上面簡析,我們對陳子龍“婉約”說含蓄委婉的要求當有一定感性的認識了。“含蓄者,意不淺露,語不窮盡,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沈起龍《論詞隨筆》)詞人深刻的思想感情皆無一語道破,而是寄托于“春雪詠蘭”的婉媚詞境與具體的飛雪、美人、蘭草等形象之中,讓讀者自己去細細體會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從中享受到不盡的美感和豐富的詩意。
陳子龍“婉約”說對語言風格的要求是 “文詞婉麗”(《宋子九秋詞稿序》),所謂“婉麗”是“既有鮮妍之姿,而不藉粉澤”(《王介人詩余序》)。它有別于鏤金錯采的秾艷,更不同于粗豪直率的木質。《念奴嬌·春雪詠蘭》的語言堪稱“婉麗”二字,突出的句子如“楚殿煙微,湘潭月冷”、“九畹光風,數莖清露,纖手分花葉”、“玉腕香銷,云鬟霧掩”等皆婉而不靡,麗而不俗,既有文采,又自然清新,恰到好處地體現了詞旨。
詞是音樂性甚強的體裁,婉約派都十分重視音律。此詞也嚴守詞律,其“流暢之調”有“圓潤明密,言如貫珠”(《王介人詩余序》)的音樂美,可見子龍之功力。
最后要指出的是,陳子龍“婉約”說是針對明季詞壇意格卑靡、感情虛偽、側艷俚俗等弊端而發的,因此具有補偏救弊的積極作用。但是也無庸諱言,陳子龍片面標舉“婉約”之旨而排斥豪放之風,是有其局限性的。陳子龍詞作的成就畢競難以企及同是抒寫愛國之情的辛稼軒豪放詞。
念奴嬌·春雪詠蘭賞析
這首詞約作于1647(清順治四年)三月。作者繼承《楚辭》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以雪代指險惡的時代環境,以蘭代指堅貞的志士仁人,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愛國情愫。
詞開頭即化用南朝宋鮑照《學劉公干體》“胡風吹朔雪,千里度龍山”句意,以問句領起。作者責問老天在春意正盛的時節千里迢迢送來北方寒山的飛雪,“春深”而有“飛雪”,反常且令人痛苦,這幕情景實際是隱喻明朝的美好河山竟遭受清軍鐵蹄蹂躪。作者對此痛心疾首,遂效屬原呵壁問天,仰天悲呼。下面兩句,謂大雪漫空飛舞,解佩相贈的漢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見蹤影,更何況天界的仙宮寶闕。這里“解佩凌波”當喻指抗清的志土,“人不見”,則是說他們多遭不幸;“漫說蕊珠宮闕”,似言南明魯王和隆武政權都不能挽狂瀾于既倒。按:魯監國元年(1646)清軍搶渡錢塘江,浙東失守,魯王逃亡海上,1646(隆武三年)清軍入福建,隆武帝逃至汀州,為清將李成棟所殺,時間上與此處所言吻合,以上兩韻,扣題中之“春雪”,下面便轉入題中之“詠蘭”。“楚殿”、“湘潭”,所用地名令人聯想到流放沅湘的戰國楚偉大詩人屈原,他的《離騷》多有寫到蘭的句子,如“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時暖暖其將 罷兮,結幽蘭而延佇”等。“煙微”、“月冷”都是凄迷之景,見出作者的惆悵悲苦。而幽蘭皆遭“攀折”,就是他心懷惻愴的原因。聯系史事,當時清平南大將軍孔有德正進擊湖南,而此前摯友夏允彝在江南抗清失利投水殉節,他作詩悼之,曾有“予為蕙兮子作蘭”、“拊膺頓足摧心肝”(《七歌》之六)之句,可知此三句慨嘆之意甚深。歇拍作者以空谷幽蘭自擬,用《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的典故,表達他的傷時之情。作者清順治二年(1645)松江起義兵敗后,曾一度隱居,此處“幽谷”云云,即指此。
下片換頭回憶往事,“九畹”用上引《離騷》句意,“光風”用《招魂》“光風轉蕙,汜崇蘭些”句意,表現幽蘭在佳人的“纖手”中流芬揚馥的情狀,隱喻自己深受大明王朝的國恩。“數莖清露”,象征著作者高潔的情操和忠貞的氣節。這里將香草美人結合起來,比興之義尤為精微。下面兩句,進一步用“多情懷袖”、“同心千結”傾訴自己的忠愛纏綿意緒,“多情懷袖”承上文之“纖手”,“同心千結”承上文之“花葉”。這幾句“當日”、“曾在”應是指崇禎朝之事,此后則 “玉腕香消,云鬟霧掩,空贈金跳脫”,也就是說他的報國之心不被理解,頗和明珠投暗之恨。“金跳脫”,一種婦女戴的首飾。聯系作者身世,他在南明弘光時數上疏指陳時政,均未受重視,遂辭職歸家,這里的“空贈金跳脫”便不難索解,“空贈”兩字,惋惜之意極濃,實在是感慨萬端之語。而“香消”、“霧掩”,也隱含對弘光時忠良遭斥、奸佞當道的批評之意,結拍兩句。“洛濱江上”,結構上遙應“解佩凌波”,似指剛成立的南明永歷政權,接受其領導的抗清義軍有瞿式耜等部,據有兩廣、云貴、四川等地;“尋芳再望佳節”,就是期望這一股抗清力量能夠完成國家復興的艱苦事業。因魯王余部退兵海上,詞中又有 “江”字,這兩句也可以理解為對魯王政權仍抱有希望。不過,因魯王所部主力張名振、張煌言溯長江克京口的一時之盛遠在作者殉國后多年(此時他們也都歸入永歷帝麾下),寫此詞時魯王政權正處低潮,而永歷政權則方舉義旗,更易令人對之寄以厚望,所以,說詞的結尾是屬望于永歷帝,恐怕更合情理。后來李定國、鄭成功等的幾次大捷,也證明作者的期望是有道理的。
全詞主要以蘭自喻,個別地方喻抗清志士,另以美人或指忠臣義士,或指君王主上,都與楚辭美人香草之孤忠隱約之言一脈相承,意深情遠,亦婉麗亦蒼涼,堪稱明詞壓卷杰作之一。
關于此詞的寫作時間,陳寅恪《柳如是別傳》云:“宋征璧《含真堂集》六《予以病請假,戲摘幽蘭緘寄大樽》云:“采采緘題寄所思,水晶簾幕 弄芳姿……’寅恪案:此詩之作成,當在弘光元年二月丙寅即十三日,……今拾陳氏詩集,未發見有類似之作,唯《陳忠裕公集》二十詩余中有《念奴嬌·春雪詠 蘭》一闋,雖未能確定其何時所賦,但必是與尚木(宋征璧字)寄詩時相距不久之作,故疑是因宋氏之詩有所感念而成。”但玩子龍詞意,情調與征璧詩相去頗遠, 陳先生謂作于弘光元年(1645)二月的推測恐不能成立。
“洛濱江上”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niàn nú jiāo chūn xuě yǒng lán
念奴嬌·春雪詠蘭
wèn tiān hé yì, dào chūn shēn qiān lǐ lóng shān fēi xuě?
問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龍山飛雪?
jiě pèi líng bō rén bú jiàn, màn shuō zhǐ zhū gōng què.
解佩凌波人不見,漫說芷珠宮闕。
chǔ diàn yān wēi, xiāng tán yuè lěng, liào dé dōu pān zhé.
楚殿煙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
yān rán yōu gǔ, zhǐ chóu yòu tīng tí jué.
嫣然幽谷,只愁又聽啼鴃。
dāng rì jiǔ wǎn guāng fēng, shù jīng qīng lù, qiàn shǒu fēn huā yè.
當日九畹光風,數莖清露,纖手分花葉。
céng zài duō qíng huái xiù lǐ, yī lǚ tóng xīn qiān jié.
曾在多情懷袖里,一縷同心千結。
yù wàn xiāng xiāo, yún huán wù yǎn, kōng zèng jīn tiào tuō.
玉腕香銷,云鬟霧掩,空贈金跳脫。
luò bīn jiāng shàng, xún fāng zài wàng jiā jié.
洛濱江上,尋芳再望佳節。
“洛濱江上”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二養 (仄韻) 去聲二十三漾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