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葉隨光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藿葉隨光轉”全詩
岑霞漸漸落,溪陰寸寸生。
藿葉隨光轉,葵心逐照傾。
晚煙含樹色,棲鳥雜流聲。
作者簡介(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號貞觀。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唐太宗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后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為后世明君之典范。廟號太宗,謚號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葬于昭陵。
《賦得白日半西山》李世民 翻譯、賞析和詩意
《賦得白日半西山》是唐代文人李世民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通過描繪夕陽西下的景象,表達了時間的流逝和自然界的變化。下面是對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紅輪不暫駐,烏飛豈復停。
岑霞漸漸落,溪陰寸寸生。
藿葉隨光轉,葵心逐照傾。
晚煙含樹色,棲鳥雜流聲。
詩意:
詩人通過描繪夕陽西下的景象,表達了時間不停止流逝和自然界的變化。紅日不停留,烏鴉不停歇,表示白天的終結和黑夜即將降臨。岑霞漸漸消失,溪水邊的陰影漸漸顯現,展示了自然環境的變化。藿葉隨著陽光轉動,葵花隨著陽光傾斜,體現了自然中微小的變化。晚霞中含有樹木的顏色,棲息的鳥兒發出雜流的聲音,描繪了夜晚降臨時的景象。
賞析:
這首詩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夕陽西下的美景,同時表達了時間的流逝和自然界的變化。通過詩人對自然現象的描繪和細節的展示,讀者可以感受到時間的轉瞬即逝和自然環境的變動。詩中的情景描寫細膩而生動,充滿了對自然景物的觀察和感悟。每一句都獨立完整,但又相互關聯,構成了一幅壯美的夕陽景象。
詩人運用了生動的比喻和比擬,使景物更具有形象感和感染力。通過對藿葉和葵心隨陽光的轉動和傾斜的描繪,折射出時間的流動和事物的變化。整首詩情感平和,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表達了對時間流逝的深思和生命的無常。讀者在欣賞這首詩詞時,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的美麗與變幻,同時也觸發對時間和生命的思考。
“藿葉隨光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ù dé bái rì bàn xī shān
賦得白日半西山
hóng lún bù zàn zhù, wū fēi qǐ fù tíng.
紅輪不暫駐,烏飛豈復停。
cén xiá jiàn jiàn luò, xī yīn cùn cùn shēng.
岑霞漸漸落,溪陰寸寸生。
huò yè suí guāng zhuǎn, kuí xīn zhú zhào qīng.
藿葉隨光轉,葵心逐照傾。
wǎn yān hán shù sè, qī niǎo zá liú shēng.
晚煙含樹色,棲鳥雜流聲。
“藿葉隨光轉”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六銑 (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