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素清白濁如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寒素清白濁如泥”全詩
舉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桓靈時童謠桓靈童謠翻譯
白水
翻譯
地方官員向朝廷舉薦的秀才根本不懂四書五經這些儒家經典。
向朝廷舉薦的品德高尚因孝順而聞名的人,真實的情況是父母長輩被趕出家門,無所依靠。
所謂的寒門,清正廉潔的人更是品德敗壞,道德低下如污泥一樣令人厭惡。
被舉薦的公門子弟稱為人才,實際上卻怯懦不敢擔當;膽子如雞一樣小。
注釋
舉秀才,兩漢時由地方由下向上舉薦的一種人才選拔形式。在西漢時稱為茂才,后為避光武帝諱,將茂才改為秀才。
桓靈時童謠鑒賞
童謠,就是兒歌。一般兒歌內容大都天真有趣而無深意,但經受住歷史長河沖刷淘洗流傳至今的這首童謠,卻是一個反映社會現實、含義深刻的精品。
桓、靈,指東漢末年的桓帝、靈帝(公元147年至189年在位),這時,近四百年的漢王朝幾經起落,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當時土地兼并加劇,階級矛盾尖銳,政治更加腐朽。皇帝多是幼年登位(桓帝15歲,靈帝12歲),愚頑無知,外戚、宦官、官僚集團爭權奪利,傾軋不休,朝政黑暗,賄賂公行,只有蠅營狗茍的黑暗官場,沒有治國衛家的賢臣良將,童謠反映的就是這種狀況。
童謠的前兩句說的是漢代的選官制度,我們后人熟悉“范進中舉”的故事,那種考試做官的科舉制是從隋唐時才正式開始。漢代科舉主要方法不是考試,而是詩中的“舉”即“察舉”制度。舉,推薦;察,考查。各級行政長官觀察、發現并向上級推薦人才,朝廷加以考核、任用。當時主要科目有秀才、孝廉、賢良文學等。顧名思義,“秀才”一定是優秀的知識分子,“孝廉”還要有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等突出品德,這樣的人做官后才能政績卓異。但事實正相反,推薦為秀才的根本沒讀過書,推薦為孝廉的竟和自己的老父親反目成仇,分開另住,這難道不是極大的諷刺么?
詩的前兩句說的是具體的選官制度,后兩句就概括了整個官場狀況,是由個別到一般的過程。說的是:號稱出身貧寒、道德高尚的官僚們,其實無惡不作、骯臟不堪,行為穢如污泥;號稱能攻善戰、出身豪門大族、不可一世的“良將”,遇到征戰關頭,卻又膽小害怕,怯敵畏縮連雞都不如。這就是說,整個漢朝的政治、軍事各方面都腐朽透頂,已經維持不下去,走到瀕臨滅亡的邊緣。事實上靈帝還在位時,導致漢朝覆滅的空前的農民運動黃巾軍大起義(公元184年)就爆發了。
全詩純用口語,通俗易懂,全擺事實,不著述評。最妙的是全用對比手法,并且是一句一比,句中自比,更顯出名實不符的巨大反差,社會批判意義不言自明。詩歌的節奏明快,前后兩句各用相同句頓,使之瑯瑯上口易記易誦,便于兒童傳唱。當千家萬戶黃口小兒都在指責社會黑暗時,這個時代就差不多到頭了。
“寒素清白濁如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uán líng shí tóng yáo
桓靈時童謠
jǔ xiù cái, bù zhī shū.
舉秀才,不知書。
jǔ xiào lián, fù bié jū.
舉孝廉,父別居。
hán sù qīng bái zhuó rú ní,
寒素清白濁如泥,
gāo dì liáng jiàng qiè rú jī.
高第良將怯如雞。
“寒素清白濁如泥”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八齊 (仄韻) 去聲八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