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立蜻蜓不自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欲立蜻蜓不自由”全詩
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州。
作者簡介(道潛)
道潛(1043—1106)北宋詩僧。本姓何,字參寥,賜號妙總大師。於潛(今屬浙江臨安)浮村人。自幼出家。與蘇軾諸人交好,軾謫居黃州時,他曾專程前去探望。元祐中,住杭州智果禪院。因寫詩語涉譏刺,被勒令還俗。后得昭雪,復削發為僧。著有《參寥子集》。
臨平道中翻譯及注釋
翻譯
水邊的香蒲長得又嫩又長,微風吹來,蒲葉搖曳多姿,發出獵獵的響聲,賣弄它那輕盈的體態和柔媚的舞姿。蜻蜓飛來,想要在蒲草的葉尖上停留,卻不能自由自在地立穩。農歷五月間,走在臨平山下的路上,可以欣賞到汀洲間的水面上,盛開著許多鮮艷的荷花。
注釋
①臨平:指臨平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東北。
②風蒲獵獵:風吹蒲草發出的聲響。蒲,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叫蒲草,莖可供編織用。獵獵,形容風聲的象聲詞。
③欲立:想要站立。這里是蜻蜓想要在蒲草上停留的意思。
④藕花:荷花。
⑤汀洲:水中平地或水邊平地,這里指汀洲間的水面。
臨平道中賞析
宋詩區別于唐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宋詩更重視對畫意的表現。考其原因,或許是宋代繪畫特別發達,而許多知名作家又每兼具畫家和詩人兩種身份的緣故(順便應該提到,宋代的題畫詩也較之前代更為發達)。蘇軾、米芾諸人固不必說,即如張公庠《道中》:“一年春色已成空,擁鼻微吟半醉中。夾路桃花新雨過,馬蹄無處避殘紅。”鄭獬《絕句》:“田家汩汩水流渾,一樹高花明遠村。云意不知殘照好,卻將微雨送黃昏。”武衍《湖邊》:“日日湖邊上小車,要尋紅紫醉年華。東風合與春料理,忍把輕寒瘦杏花。”李顯卿《溪行》:“枯木扶疏夾道旁,野梅倒影浸寒塘。朝陽不到溪灣處,留得橫橋一板霜。”法具《東山》:“窗中遠看眉黛綠,盡是當年歌吹愁。鳥語夕陽人不見,薔薇花暗小江流。”都描寫精工,詩中有畫。道潛這首詩寫蒲葦受風的聲形,寫蜻蜓在蒲葦上站立不穩的姿態,寫臨平山下,經行之處滿眼盛開的荷花,也是充滿濃重的畫意,表現了宋詩在這一方面的典型特征。但是,詩人們所追求的詩中有畫,并不是詩等于畫,而是詩畫相通,特色兼具。因為,一般說來,詩是動態藝術,畫是靜態藝術。此詩雖有畫意,但強調了自然景物的聲形、姿態,仍帶有詩的特點,是二者完美結合的典范。所以,蘇軾作為對詩畫都非常內行的作家,一見此詩,就為之激賞。宗室曹夫人還根據詩意畫了一幅《臨平藕花圖》。
詩描寫五月仲夏臨平山下水邊風光,是“詩中有畫”的佳作。首句推出一個近景:一片水邊的蒲草,在風中翩翩起舞,好像是在表現自己輕柔的舞姿。次句,突出描寫一只或數只蜻蜓,因風吹蒲動,想要站在蒲草上,總是身不由己,站不住。蜻蜓與風蒲仿佛在互相爭戲,頗有風趣。第三句,承上啟下,宛轉變化,補敘出前兩句所寫風景的時間、地點、位置,也為結句的寫景作了交代和鋪墊。第四句,于風蒲背后展開自近到遠的風景:在山下道路兩邊,一望無際的荷花開滿了水面,鮮明地表現出夏日江南水鄉清麗動人的景色。至此,一幅大小映襯、遠近有致、動靜相生、工筆與寫意相結合的圖畫,便清晰而富有層次地展現在大家眼前。詩歌無一句一字抒情,卻在所寫景物中讓讀者感受到內心的閑適以及對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詩人把蒲草擬人化了,寫得它像有知覺、有感情似的,在有意賣弄它的輕柔。蜻蜓欲立又不能自由停立的瞬間姿態,也寫得很傳神。作者靜中寫動,以動襯靜的藝術技巧,十分高超。
“欲立蜻蜓不自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ín píng dào zhōng
臨平道中
fēng pú liè liè nòng qīng róu, yù lì qīng tíng bù zì yóu.
風蒲獵獵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wǔ yuè lín píng shān xià lù, ǒu huā wú shù mǎn tīng zhōu.
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州。
“欲立蜻蜓不自由”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