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生香乳酪甜”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野草生香乳酪甜”全詩
卷地朔風沙似雪,家家行帳下氈簾。
作者簡介(薩都剌)

薩都剌(約1272—1355)元代詩人、畫家、書法家。字天錫,號直齋。回族(一說蒙古族)。其先世為西域人,出生于雁門(今山西代縣),泰定四年進士。授應奉翰林文字,擢南臺御史,以彈劾權貴,左遷鎮江錄事司達魯花赤,累遷江南行臺侍御史,左遷淮西北道經歷,晚年居杭州。薩都剌善繪畫,精書法,尤善楷書。有虎臥龍跳之才,人稱燕門才子。他的文學創作,以詩歌為主,詩詞內容,以游山玩水、歸隱賦閑、慕仙禮佛、酬酢應答之類為多,思想價值不高。薩都剌還留有《嚴陵釣臺圖》和《梅雀》等畫,現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上京即事翻譯及注釋
翻譯
牛羊在落日下散步,空氣中彌漫著野草的清香和乳酪的香甜。忽然間狂風大作,沙塵像雪一般襲來,家家都把帳篷的氈簾放下來。
注釋
上京:即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蘭旗東閃電河北岸)。上京即事――描寫在上京見到的事物。
乳酪:用牛、馬、羊乳煉制成的一種食品,味甜美。俗稱奶豆腐。
朔風:北風。朔,一作“旋”。
行帳:即氈帳,又稱旃帳。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牧民居住的氈制帳篷,類今之蒙古包。因易拆裝,攜帶,便游牧遷移,故稱行帳。氈簾:行帳上的氈制門簾。
拉――也作“剌(là)”。
上京即事賞析
《上京即事》共有五首,本篇為其中的第三首,作者六十二歲時(1333)作。詩歌描寫塞外牧區風光和牧民生活,獨特的自然風光和邊疆風情完美融合,別具藝術魅力。前兩句寫夕陽映照的草原牛羊遍地,野草生香,空氣中布滿乳酪的甜味。這是邊疆風景中寧靜和熙的一面;三四句寫北風勁吹,沙塵似雪,帳下氈簾,這是邊疆風景中野性暴烈的一面。因此,詩歌就在對北國草原風景、氣候的變幻、民俗風情的勾勒中,描繪中迥異于中原的風情,傳達出新鮮的、刺激的美感。
本詩背景廣闊,具有典型的北國特色,可與南北朝民歌《敕勒歌》相媲美。
西天的太陽漸漸貼近地平線,草原的牛兒羊兒們,身披夕陽的金輝,拖著圓滾滾的大肚皮,散散落落,蹣蹣跚跚,從四面八方向帳篷歸攏而來。忙碌了一天的牧人,將牛羊安頓好,坐在掛起氈簾的帳篷里,喝著濃濃的磚茶,吃著甜甜的奶酪,同時透過柵木欣賞著外面的風光,一陣陣清風帶著野草的香氣徐徐吹來,清爽得沁人心脾。多么恬靜的草原暮色啊!但是,突然狂風席卷大地,打亂了草原的平靜,家家戶戶慌手忙腳,將氈簾扯下,躲進帳篷里面去了,只剩下咆哮的狂風和漫天的大雪――那不是雪,那是飛騰翻滾的白沙。許多人見過鵝毛大的雪片,讀過“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的詩句。然而北方草原的大雪,有時并不是一片征的白絮,而是一團團的顆粒,簡直就是密密的冰雹。“卷地朔風沙似雪”,只有薩都拉這樣熟悉北國景物的詩人,才能描繪出這種草原上獨有的奇觀。
“野草生香乳酪甜”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àng jīng jí shì
上京即事
niú yáng sǎn màn luò rì xià, yě cǎo shēng xiāng rǔ lào tián.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juǎn dì shuò fēng shā sì xuě, jiā jiā xíng zhàng xià zhān lián.
卷地朔風沙似雪,家家行帳下氈簾。
“野草生香乳酪甜”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四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