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路畏逢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歸路畏逢虎”全詩
月在眾峰頂,泉流亂葉中。
一燈群動息,孤磬四天空。
歸路畏逢虎,況聞巖下風。
作者簡介(厲鶚)
厲鶚(1692-1752),字太鴻,又字雄飛,號樊榭、南湖花隱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學家,浙西詞派中堅人物。康熙五十九年舉人,屢試進士不第。家貧,性孤峭。乾隆初舉鴻博,報罷。性耽聞靜,愛山水,尤工詩馀,擅南宋諸家之勝。著有《宋詩紀事》、《樊榭山房集》等。
靈隱寺月夜注釋
靈隱寺,在杭州靈隱山東南麓,寺前有飛來峰,寺中有冷泉亭諸名勝,環境清幽。詩寫靈隱寺月夜景象、感覺,意境清冷。香界:指佛寺。明楊慎《丹鉛總錄·瑣語》:“佛寺曰香界。”白:謂如雪如霜,喻清冷。
“月在”句:靈隱寺周有北高峰、南高峰、飛來峰,故云。
一燈:指佛殿中長明燈。群動息:語本陶淵明《飲酒》詩:“日入群動息。”謂萬物俱息。
“孤磬”句:以佛殿孤磬之聲,反襯萬籟俱寂之幽靜。四天,四方天空。沈佺期《從幸香山寺應制》:“嶺上樓臺千地起,城中鐘鼓四天聞。”空,空寂。
靈隱寺月夜作品背景
靈隱寺是人們熟悉的杭州一景,坐落在西湖西北的靈隱山麓,寺前冷泉飛度,古木蒼深,不遠處飛來峰如巨石飛墜,屹立寺門,環境幽靜、清雅。這次詩人找了一個恰當的時間,踏著月光游山,全詩的韻味就在這月色當中。靈隱寺月夜鑒賞
《靈隱寺月夜》是一首五言古體詩。靈隱寺,在杭州西湖西北靈隱山麓,附近有飛來峰、冷泉亭諸名勝,是西湖的游覽勝地。“月夜”標題,可見這首詩描寫的是靈隱寺的月夜景色。從詩中“夜寒”、“落葉”看,時間當在深秋。
首二句,“夜寒”點時間,在深秋的寒夜。“香界”,指佛寺。一個“白”字,未見其月,已見月光的皎潔。接著寫透過寺門,可見曲折的山澗與寺門相連,一個清涼幽靜的境地呈現在眼前。三、四句承上啟下,抬頭望“月在眾峰頂”,可見月升中天,群峰相托;低頭看“泉流亂葉中”,可見秋葉紛飛,泉水流淌。由靜景而寫到動態,以動襯靜,更覺佛寺秋夜的靜謐。四句讀來,佛寺月夜,盡收眼底,俯仰之間,所見所感,妙趣橫生。
五、六句先寫進入佛寺。“一燈”指寺里的長明燈。“群動息”,語出陶淵明《飲酒》“日入群動息”,指一切都歸于沉寂。“孤磬”指僧人夜里誦佛經的擊磬聲。“四天”指四禪天,佛教所謂色界諸天,即整個天空。兩句意為,進入佛寺,所見一燈孤明,猶感四面靜寂,只聽到僧人夜里誦經的擊磬聲,悠然響在寂靜的夜空中。末二句又承上啟下,后寫由于太冷清,太空寂,難免使人生出孤獨惆悵之感,不便久留,只好出寺離歸。山林多虎,使人生畏,“況聞巖下風”。俗謂“云從龍,風從虎”。聞風如見虎,使人更驚恐不安,欲離歸而又難以回歸。
全詩寫靈隱寺的月夜景色,突出了山中佛寺的空幽冷寂,從而抒發了詩人孤獨惆悵、處境難耐的心境。寫法上,以景托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難分。
“歸路畏逢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íng yǐn sì yuè yè
靈隱寺月夜
yè hán xiāng jiè bái, jiàn qū sì mén tōng.
夜寒香界白,澗曲寺門通。
yuè zài zhòng fēng dǐng, quán liú luàn yè zhōng.
月在眾峰頂,泉流亂葉中。
yī dēng qún dòng xī, gū qìng sì tiān kōng.
一燈群動息,孤磬四天空。
guī lù wèi féng hǔ, kuàng wén yán xià fēng.
歸路畏逢虎,況聞巖下風。
“歸路畏逢虎”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