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重應人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輕重應人行”全詩
暫低逢輦度,還高值浪驚。
水搖文鹢動,纜轉錦花縈。
遠近隨輪影,輕重應人行。
分類:
作者簡介(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號貞觀。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唐太宗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后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為后世明君之典范。廟號太宗,謚號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葬于昭陵。
《賦得浮橋》李世民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的中文譯文:
曲岸非千里,橋斜異七星。
時而低處遇到車駕通過,又時而高處感受波浪的驚濤。
水面晃動著文彩鹢鳥的身姿,纜繩上鑲嵌著錦花縈繞。
遠近景象隨著車輪的移動而變化,輕重人的步行也有相應的變化。
詩意:
這首詩寫了一座浮橋的景物,表達了橋梁的特殊之處以及人們在橋上行走的感受。
賞析:
這首詩以浮橋為背景,通過描述橋的外貌特征和人們在橋上行走時的不同體驗,展現了橋梁的獨特之處。詩人描繪了橋的形態,將其比喻為七顆星星的排列,強調了橋的斜度和獨特的形狀。詩中提到橋的低處常有皇帝的車駕通過,高處卻常受到波浪的沖擊,以此展現了橋梁所面臨的各種挑戰。此外,詩人還借橋上的景物展現了橋面水面的晃動,以及橋邊纜繩上的錦花,為讀者呈現出繁華熱鬧的景象。最后,詩人還強調了橋的靈活性,隨著車輪的運動,遠處和近處的景象也隨之變化,同時人們的步履輕重也會有所調整。整首詩以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了浮橋的景象,給人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展現了橋梁作為一種交通工具和景觀結合的特殊魅力。
“輕重應人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ù dé fú qiáo
賦得浮橋
àn qū fēi qiān lǐ, qiáo xié yì qī xīng.
岸曲非千里,橋斜異七星。
zàn dī féng niǎn dù, hái gāo zhí làng jīng.
暫低逢輦度,還高值浪驚。
shuǐ yáo wén yì dòng, lǎn zhuǎn jǐn huā yíng.
水搖文鹢動,纜轉錦花縈。
yuǎn jìn suí lún yǐng, qīng zhòng yīng rén xíng.
遠近隨輪影,輕重應人行。
“輕重應人行”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平韻) 下平八庚 (仄韻) 上聲二十四迥 (仄韻) 去聲二十四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