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何處聞燈不看來”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處聞燈不看來”出自唐代崔液的《上元夜六首·其一》, 詩句共7個字,詩句拼音為:hé chǔ wén dēng bù kàn lái,詩句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何處聞燈不看來”全詩

    《上元夜六首·其一》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分類: 節日元宵節

    作者簡介(崔液)

    崔液,定州安喜(今河北定縣)人。字潤甫,乳名海子。生年不詳,約卒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唐代狀元。及第時間無考。約在先天元年(712)以前某年。

    上元夜六首·其一鑒賞

      上元夜,指舊歷正月十五夜,又稱元宵節。我國素有元宵賞燈的風俗。崔液組詩《上元夜》七絕,共六首。描寫當時京城長安元宵賞燈的繁華景象。據劉肅《大唐新語》記載:“神龍(唐中宗年號,公元705—707年)之際,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族戚屬及下隸工賈,無不夜游。車馬喧闐,人不得顧。王、主之家,馬上作樂,以相競夸。文士皆賦詩一章,以記其事。作者數百人,唯中書侍郎蘇味道、吏部員外郎郭利貞(蘇、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為絕唱。”這是崔液所作賞燈詩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玉漏銀壺”,計時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計時,具體方法是用銅壺盛水,壺底打通一小孔,壺中立刻度箭,壺中的水逐漸減少,箭上的度數就依次顯露,就可按度計時,擊鼓報更。元宵夜盡管解除了宵禁,但長安城的鐘鼓樓上,仍舊按時報更;人們聽了,都嫌時間過得太快,怕不能玩得盡興,于是說:滴漏箭壺,你不要這樣一聲比一聲緊地催促呀,也不要過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門要一直開到天亮呢!上句寫出了人們“歡娛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說在此太平盛世,應該通宵盡興。吃過晚飯,打扮一新的人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門,三五成群相邀著、呼喚著、嬉笑著,涌出巷口,融入大街,匯進似潮喧鬧歡騰的人流。人們興高采烈地燃放煙花爆竹,揮舞獅子龍燈,觀賞絢麗多彩的燈火,評論著、嬉戲著、贊嘆著。越看越高興,越玩越興奮,“莫相催”襯托出氣氛之熱烈,景色之迷人、“徹明開”既寫出了元宵節通宵達旦鬧花燈時間和程度,又寫出了人們高漲而持續的勃勃興致。

      后面接著連用兩個問句:“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誰家”、“何處”,實際是指家家、人人說明萬巷皆空的盛況。這包括了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類人。因而,“誰家”“何處”這四字包涵的內容實在太多,它把人聲鼎沸、車如流水馬如龍,燈火閃爍,繁華似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語道盡。連用兩個詰句,不僅將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達得靈活傳神,而且給人以無限回味的余地,言有盡而意無窮。

    “何處聞燈不看來”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àng yuán yè liù shǒu qí yī
    上元夜六首·其一

    yù lòu yín hú qiě mò cuī, tiě guān jīn suǒ chè míng kāi.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
    shuí jiā jiàn yuè néng xián zuò? hé chǔ wén dēng bù kàn lái?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何處聞燈不看來”平仄韻腳

    拼音:hé chǔ wén dēng bù kàn lái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何處聞燈不看來”的相關詩句

    “何處聞燈不看來”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何處聞燈不看來”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何處聞燈不看來”出自崔液的 《上元夜六首·其一》,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