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與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主人與食”全詩
主人與食,嫌淡無味。
主人聞已,更為益鹽。
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
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
食已口爽,反為其患。
愚人食鹽翻譯及注釋
翻譯
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到朋友家,主人給他食物。食物嫌淡而無味。主人知道之后,于是添加鹽。吃的,很美,于是自言自語說:“之所以味道鮮美,是有了鹽的緣故。很少就如此,何況又多了?”這個愚蠢的人沒有智慧,就只吃鹽。味覺敗壞,反而成為他的禍患。天下的事情都是這樣,經過則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是有害的。
注釋
1 食:食物。
2 聞已:聽罷。
3 更:再次。
4 益:增加。
5 既:已經。
6 空:空口。
7 口爽:口味敗壞。
8 所以:……的原因。
9 復:再。
10爽:差、敗壞。
11智:智慧。
12故:緣故。
13反:反而。
14患:禍患。
愚人食鹽佛典故事
從前有一個愚笨的人,有一天到一個很遠的朋友家里去。主人便很殷勤地招待。并煮了好幾道好菜招待這位客人,可是忘了放鹽,所以每道菜都淡而無味。這位客人對主人說:“你今天燒的菜都很名貴,可是淡了一點,所以不太好吃。”主人說:“啊!我忘了放一樣東西!”于是到廚房拿了些鹽,放進每一道菜,攪拌了一會兒再請客人嘗嘗,這回每道菜都很美味可口。問主人說:“你放了些什么,菜就那么好吃?”
主人說:“放鹽呀!之所以每樣菜都好吃,是因為有鹽,鹽是百味之源。”傻人以為鹽既然那么好吃,回去每餐都買鹽來吃好了,省得煮那么多菜。于是到了街上買了一大包的鹽,回到家里急忙打開,抓了一把放進嘴里,苦澀不堪,以為是被那位親戚騙了。
各位大眾,世間各人有各人的智識,知識也有高高低低的差別。知識是改造自己和利益他人的武器。若是智識用之不當!也可能毀滅自己、和違害社會。更是要用得不偏不倚,才能發揮效用。
比喻貪吃好玩,與斷食偏食都不適中。過分的享樂與吃苦主義都有偏。世間萬事必須適中,過與不及都可能壞事。又比喻有些人做事不負責任,可能一生一世都一事無成,過分的熱衷名利,也會造成爭奪計較而造惡業,或勞碌一生,與煩惱糾纏不休,乃至生生世世都輪回不息。
世間萬事做得適中,即成功立業。物用之得適即物物皆良,人用之得適即人盡其才。時、地、人、都恰到好處,即事事皆通,否則事事都障礙。世間事事物物皆須靠我
禪宗的祖師,往往一言半句即開啟人的智慧—開悟。有人一生埋在禪堂里,埋在經典里參研,都不能開悟何故?機緣也、善根也、智慧也、對機對法,遇緣即應。否則多費工夫也沒有受用,所以佛法一點點都很能受用,無善根無緣分的人再多亦沒有用。
有些不法的人說:‘德行一斤值多少錢?’他們視道德良善一文不值!可是對于修行的人來說,德行乃是無上的至寶。一樣一種東西,有的人如寶貝一樣,有的人視如糞土,這就得看人的用途了。就好像有某些信仰佛教的人說:我沒有空念佛,也沒有空用功修行,待兒女長大以后,才來好好用功。
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真的一點空都沒有嗎?我想不是的,都是名和利填藏滿了腦子里,那里有空呢?有信心的人把佛法當做至寶,沒有信心的人把佛法當做閑時的消遣品!能不能受用佛法就是在這里。能受用的人,就是一點一滴也當作寶貝,而受持奉行。不能受用的人,就是聽多了,返而變成‘。本則故事意義就在這里。
“主人與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ú rén shí yán
愚人食鹽
xī yǒu yú rén, zhì yú tā jiā.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zhǔ rén yǔ shí, xián dàn wú wèi.
主人與食,嫌淡無味。
zhǔ rén wén yǐ, gèng wéi yì yán.
主人聞已,更為益鹽。
jì dé yán měi, biàn zì niàn yán:" suǒ yǐ měi zhě, yuán yǒu yán gù.
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
shǎo yǒu shàng ěr, kuàng fù duō yě?" yú rén wú zhì, biàn kōng shí yán.
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
shí yǐ kǒu shuǎng, fǎn wèi qí huàn.
食已口爽,反為其患。
“主人與食”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