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待用于人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待用于人者”出自唐代韓愈的《答李翊書》, 詩句共5個字,詩句拼音為:dài yòng yú rén zhě,詩句平仄:仄仄平平仄。

    “待用于人者”全詩

    《答李翊書》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
    李生足下: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況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于其宮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
    生所謂“立言”者,是也;生所為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
    抑不知生之志:蘄勝于人而取于人邪?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蘄勝于人而取于人,則固勝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
    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抑又有難者。
    愈之所為,不自知其至猶未也;雖然,學之二十余年矣。
    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其觀于人,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猶不改。
    然后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去之,乃徐有得也。
    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來矣。
    其觀于人也,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吾又懼其雜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雖然,不可以不養也,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
    氣,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
    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雖如是,其敢自謂幾于成乎?雖幾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雖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與舍屬諸人。
    君子則不然。
    處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則施諸人,舍則傳諸其徒,垂諸文而為后世法。
    如是者,其亦足樂乎?其無足樂也?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遺乎今。
    吾誠樂而悲之。
    亟稱其人,所以勸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貶其可貶也。
    問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為言之。
    愈白。

    分類: 論說文書信

    作者簡介(韓愈)

    韓愈頭像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答李翊書翻譯

      六月二十六日,韓愈言,李生足下:

      你來信的文辭立意很高,而那提問的態度是多么謙卑和恭敬呀。能夠這樣,誰不愿把把立言之道告訴你呢?儒家的仁義道德歸屬于你指日可待,何況乎表述道德的文呢?不過我只是所謂望見孔子的門墻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足以能辨別是或非呢?雖然如此,還是不能不跟你談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你所說的要著書立說的看法,是正確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勝過別人而被人所取用呢,還是希望達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希望勝過別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已勝過別人并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達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夠很快實現,不要被勢利所引誘,(要像)培養樹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實,(像)給燈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長得旺盛果實就能預期成熟,燈油充足燈光就明亮,仁義之人,他的文辭必然和氣可親。

      不過還是有困難之處,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達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還是沒有?雖然如此,我學習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開始的時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東兩漢的書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靜處的時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時好像遺失了什么,矜持的樣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著了迷。當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寫出的時候,想要把那些陳舊的言詞去掉,這是很艱難的呀!把文章拿給別人看時,不把別人的非難和譏笑放在心上。像這種情況也有不少年,我還是不改(自己的主張)。這樣之后才能識別古書(中道理)的真與假,以及那些雖然正確但還不夠完善的內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務必去除那些不正確和不完善的,這才慢慢有了心得。

      當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寫出來的時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樣涌流出來了。再拿這些文章給別人看時,非笑它我就高興,稱贊它我就擔憂,因為文章里還存有時人的意思和看法。象這樣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象大水浩蕩一樣(文思奔涌)了。我又擔心文章中還有雜而不純的地方,于是從相反方向對文章提出詰難、挑剔,平心靜氣地考察它,直到辭義都純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寫。雖然如此,還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養。在仁義的道路上行進,在《詩》《書》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斷絕源頭,終我一生都這樣做而已。

      文章的氣勢,就像水;語言,就像浮在水上的東西;水勢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東西大小都能浮起來。文章的氣勢和語言的關系也是這樣,氣勢充足,那么語言的短長與聲音的揚抑就都會適當。雖然這樣,難道就敢說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嗎!即使接近成功了,被人用時,別人能得到什么呢?盡管如此,等待被人采用的見解,難道就像器具一樣嗎?用或不用都取決于別人。君子就不這樣,思考問題本著仁義原則,自己行事有一定規范,被任用就在人們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傳給弟子,把道借文章流傳下去為后世效法。象這樣,是值得高興呢,還是不值得高興呢?

      有志于學習古代立言者的人很少了。有志學習古人的人,必為今人所棄,我實在為有志于古的人高興,也為他悲傷,我一再稱贊那些有志學習古人的人,只是為了勉勵他們,并非敢(隨意)表揚那些可以表揚、批評那些可以批評的人。向我問道的人有很多了,想到你的意圖不在于功利,所以姑且對你講這些話。韓愈言。

    答李翊書賞析

      韓愈認為有較高的道德修養是為文的前提。他在《答李翊書》的開頭說:“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有日矣,況其外文乎?”由此可見,他認為德是文章的內核,文是德之載體,或者說是外在的表現形式。這和他所一貫倡導的“文以載道”說是相一致的。如,他在《爭臣論》一文中說:“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我將以明道也,非以為直而加人也。”在《答李秀才書》中說:“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耳。”

      那么,“道”和“文”怎樣能相促相長,達到較高的水準呢?他在《答李翊書》的第二段形象的論述了這個問題,他說:“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其根而竢其食,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要寫好文章,不要只是想去尋找一盒能讓東施變西施的外用美麗霜,不要被狹隘的功利所驅譴,而要像為樹養根,給燈加油那樣,去加強道德修養,有了教高的道德水準,詩之樹、文之燈才根深葉茂、光焰萬丈!有了較高的道德修養,就有了經濟蒼生的使命感,就有了憫難憐弱的同情心,就有了正道直言的方正人格,遇不平則鳴,有憤激則書,敢于為民請命,敢于為一切正義和真理搖旗吶喊、奔走呼號。金銀財色不能動其心,酷刑利刃不能鉗其口。想不說話是多么難的一件事呀,何需挖空心思、搜腸刮肚、冥搜虛飾以敷綴其文呢?

    “待用于人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á lǐ yì shū
    答李翊書

    liù yuè èr shí liù rì, yù bái.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
    lǐ shēng zú xià: shēng zhī shū cí shén gāo, ér qí wèn hé xià ér gōng yě.
    李生足下: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
    néng rú shì, shuí bù yù gào shēng yǐ qí dào? dào dé zhī guī yě yǒu rì yǐ, kuàng qí wài zhī wén hū? yì yù suǒ wèi wàng kǒng zǐ zhī mén qiáng ér bù rù yú qí gōng zhě, yān zú yǐ zhī shì qiě fēi xié? suī rán, bù kě bù wéi shēng yán zhī.
    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況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于其宮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
    shēng suǒ wèi" lì yán" zhě, shì yě shēng suǒ wéi zhě yǔ suǒ qī zhě, shén shì ér jǐ yǐ.
    生所謂“立言”者,是也;生所為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
    yì bù zhī shēng zhī zhì: qí shèng yú rén ér qǔ yú rén xié? jiāng qí zhì yú gǔ zhī lì yán zhě xié? qí shèng yú rén ér qǔ yú rén, zé gù shèng yú rén ér kě qǔ yú rén yǐ! jiāng qí zhì yú gǔ zhī lì yán zhě, zé wú wàng qí sù chéng, wú yòu yú shì lì, yǎng qí gēn ér qí qí shí, jiā qí gāo ér xī qí guāng.
    抑不知生之志:蘄勝于人而取于人邪?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蘄勝于人而取于人,則固勝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
    gēn zhī mào zhě qí shí suì, gāo zhī wò zhě qí guāng yè.
    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
    rén yì zhī rén, qí yán ǎi rú yě.
    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yì yòu yǒu nán zhě.
    抑又有難者。
    yù zhī suǒ wéi, bù zì zhī qí zhì yóu wèi yě suī rán, xué zhī èr shí yú nián yǐ.
    愈之所為,不自知其至猶未也;雖然,學之二十余年矣。
    shǐ zhě, fēi sān dài liǎng hàn zhī shū bù gǎn guān, fēi shèng rén zhī zhì bù gǎn cún.
    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chù ruò wàng, xíng ruò yí, yǎn hū qí ruò sī, máng hū qí ruò mí.
    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dāng qí qǔ yú xīn ér zhù yú shǒu yě, wéi chén yán zhī wù qù, jiá jiá hū qí nán zāi! qí guān yú rén, bù zhī qí fēi xiào zhī wèi fēi xiào yě.
    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其觀于人,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
    rú shì zhě yì yǒu nián, yóu bù gǎi.
    如是者亦有年,猶不改。
    rán hòu shí gǔ shū zhī zhèng wěi, yǔ suī zhèng ér bù zhì yān zhě, zhāo zhāo rán bái hēi fēn yǐ, ér wù qù zhī, nǎi xú yǒu de yě.
    然后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去之,乃徐有得也。
    dāng qí qǔ yú xīn ér zhù yú shǒu yě, gǔ gǔ rán lái yǐ.
    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來矣。
    qí guān yú rén yě, xiào zhī zé yǐ wéi xǐ, yù zhī zé yǐ wéi yōu, yǐ qí yóu yǒu rén zhī shuō zhě cún yě.
    其觀于人也,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
    rú shì zhě yì yǒu nián, rán hòu hào hū qí pèi rán yǐ.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wú yòu jù qí zá yě, yíng ér jù zhī, píng xīn ér chá zhī, qí jiē chún yě, rán hòu sì yān.
    吾又懼其雜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suī rán, bù kě yǐ bù yǎng yě, xíng zhī hū rén yì zhī tú, yóu zhī hū shī shū zhī yuán, wú mí qí tú, wú jué qí yuán, zhōng wú shēn ér yǐ yǐ.
    雖然,不可以不養也,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
    qì, shuǐ yě yán, fú wù yě.
    氣,水也;言,浮物也。
    shuǐ dà ér wù zhī fú zhě dà xiǎo bì fú.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
    qì zhī yǔ yán yóu shì yě, qì shèng zé yán zhī duǎn cháng yǔ shēng zhī gāo xià zhě jiē yí.
    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suī rú shì, qí gǎn zì wèi jǐ yú chéng hū? suī jǐ yú chéng, qí yòng yú rén yě xī qǔ yān? suī rán, dài yòng yú rén zhě, qí xiào yú qì xié? yòng yǔ shě shǔ zhū rén.
    雖如是,其敢自謂幾于成乎?雖幾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雖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與舍屬諸人。
    jūn zǐ zé bù rán.
    君子則不然。
    chù xīn yǒu dào, xíng jǐ yǒu fāng, yòng zé shī zhū rén, shě zé chuán zhū qí tú, chuí zhū wén ér wèi hòu shì fǎ.
    處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則施諸人,舍則傳諸其徒,垂諸文而為后世法。
    rú shì zhě, qí yì zú lè hū? qí wú zú lè yě? yǒu zhì hū gǔ zhě xī yǐ, zhì hū gǔ bì yí hū jīn.
    如是者,其亦足樂乎?其無足樂也?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遺乎今。
    wú chéng lè ér bēi zhī.
    吾誠樂而悲之。
    jí chēng qí rén, suǒ yǐ quàn zhī, fēi gǎn bāo qí kě bāo ér biǎn qí kě biǎn yě.
    亟稱其人,所以勸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貶其可貶也。
    wèn yú yù zhě duō yǐ, niàn shēng zhī yán bù zhì hū lì, liáo xiāng wèi yán zhī.
    問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為言之。
    yù bái.
    愈白。

    “待用于人者”平仄韻腳

    拼音:dài yòng yú rén zhě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一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待用于人者”的相關詩句

    “待用于人者”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待用于人者”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待用于人者”出自韓愈的 《答李翊書》,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