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盡風檐夜雨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泣盡風檐夜雨鈴”全詩
一片傷心畫不成。
別語忒分明,午夜鶼鶼夢早醒。
卿自早醒儂自夢,更更。
泣盡風檐夜雨鈴。
作者簡介(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南鄉子·淚咽卻無聲注釋
盈盈:形容舉止、儀態美好。鶼鶼:比翼鳥,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鳥。《爾雅·釋地》:“南方有比翼鳥,不比不飛,名曰鶼鶼。
雨鈴:謂雨中聞鈴聲。 唐 黃滔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雨鈴制曲,空有感於宮商;龍腦呈香,不可返其魂魄。”參見“ 雨霖鈴 ”。
南鄉子·淚咽卻無聲賞析
納蘭愛妻為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康熙十三年(1674)十八歲時與容若結縭。兩人伉儷情篤,琴瑟音通,可惜盧氏三年后即去世,年僅二十一歲。葉舒崇撰盧氏墓志云:“抗情塵表,則視若浮云;撫操閨中,則志存流水。于其歿也,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足見其凄咽深摯的心誼。納蘭當仕途得意而文名震動海內之際,愛妻逝去帶來的心靈創傷至為沉痛,“側帽”風流頓成“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慘苦。此為其詞風播遷的一大關捩,讀者不可不知。
本篇為亡妻題照,當作于盧氏歿后不久,一片深情,和血和淚,真令人不能卒讀。開篇“淚咽卻無聲”五字突兀而起,絲毫不假鋪墊涂飾,一下子攫住讀者心底脆弱的部分。對著遺照,無聲咽淚,想起與愛妻結縭以來,正是自己走入仕途的“上升期”,奔競勞碌,扈從侍衛,以至少有時間與愛妻相伴相守,如今生死暌隔,怎不痛悔自己的“薄情”!詞人“悔薄情”,我們卻從中看到他感人肺腑的深情和多情。“憑仗”三句進入“題照”主題,“盈盈”二字兼有多層意思,既指圖中盧氏姣好的態度,又指搖曳飄蕩的傷情,不作意于筆墨而自然入妙。“一片傷心畫不成”七字乃詞人深心無限傷痛釀酵而得,與陳維崧“一幅生綃淚寫成”之句各極其妙,同為千古名句。至此,小詞達到第一個高潮。
下片“別語忒分明”五字承上“傷心”而來,此為最傷心的一刻。那溫柔的、荏弱的最后叮嚀當然會一遍又一遍地在“午夜”的“鶼鶼夢”中回蕩,令人迷幻和痛楚。可是“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碎”,“鶼鶼夢”(鶼鶼,比翼鳥——筆者注)又豈能長久?不是很早就醒來了嗎?這句以“早醒”煞尾,下句即驚人地指出“卿自早醒儂自夢”:逝去的人原來是早醒的人,活在世上的人卻在夢寐。這該是一個怎樣無聊無味的人間!此句深得道家哲學的根源,但又是與納蘭此際的心境特別契合的,因而令人無比驚悚地將詞人的悲悼情懷最深切地表現出來,也將全篇推向催人肺肝的第二個高潮。
“泣盡風檐夜雨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nán xiāng zǐ
南鄉子
lèi yàn què wú shēng, zhǐ xiàng cóng qián huǐ bó qíng, píng zhàng dān qīng zhòng shěng shí, yíng yíng.
淚咽卻無聲,只向從前悔薄情,憑仗丹青重省識,盈盈。
yī piàn shāng xīn huà bù chéng.
一片傷心畫不成。
bié yǔ tè fēn míng, wǔ yè jiān jiān mèng zǎo xǐng.
別語忒分明,午夜鶼鶼夢早醒。
qīng zì zǎo xǐng nóng zì mèng, gēng gēng.
卿自早醒儂自夢,更更。
qì jǐn fēng yán yè yǔ líng.
泣盡風檐夜雨鈴。
“泣盡風檐夜雨鈴”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九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