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未還家”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游子未還家”全詩
春鳥各噤口,游子未還家。
云誰未及還,對此重興嗟。
何必因啼血,顏色勝曙霞。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九月十八日山中見杜鵑花復開》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九月十八日山中見杜鵑花復開》是宋代梅堯臣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九月十八日,我在山中看到杜鵑花重新開放。
山中的泉水溫暖,山林中的樹木寒冷卻綻放華麗的花朵。
春天的鳥兒都閉嘴了,漂泊的游子還未歸家。
云彩似乎都不肯離去,我面對這一切重新感嘆。
為何要因為眼淚而變得蒼白,杜鵑花的顏色勝過了清晨的霞光。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九月的山中景色,特別是杜鵑花重新開放的景象。作者通過對山中的泉水、樹木和杜鵑花的描繪,傳達出季節的變遷和自然界的美麗。在這個時節,春天的鳥兒已經安靜下來,而漂泊的游子還未歸家,給人一種寧靜和思鄉的氛圍。作者對云彩未能離去、游子未歸的情景感到惋惜,但他也表達了對杜鵑花鮮艷色彩的贊美,認為它的顏色勝過了清晨的霞光。
賞析:
這首詩詞以細膩的描寫展現了九月山中的景色,通過對自然元素的抒發,表達了作者對時節變化和人事滄桑的感慨。詩中的杜鵑花象征著美麗和希望,它在寒冷的山林中重新開放,給人一種溫暖和生機的感覺。作者對游子未歸的思念和對云彩未散的失望,增加了詩詞的情感色彩。最后,作者以杜鵑花的顏色勝過清晨霞光來表達對美的贊美,顯示了對生命力和美麗的追求。整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色和人情景感的描繪,傳遞了一種對生活和自然的熱愛與感慨,引發讀者對美和希望的思考。
“游子未還家”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ǔ yuè shí bā rì shān zhōng jiàn dù juān huā fù kāi
九月十八日山中見杜鵑花復開
shān zhōng quán hè nuǎn, yōu mù hán gèng huá.
山中泉壑暖,幽木寒更華。
chūn niǎo gè jìn kǒu, yóu zǐ wèi huán jiā.
春鳥各噤口,游子未還家。
yún shuí wèi jí hái, duì cǐ zhòng xìng jiē.
云誰未及還,對此重興嗟。
hé bì yīn tí xuè, yán sè shèng shǔ xiá.
何必因啼血,顏色勝曙霞。
“游子未還家”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六麻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