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柳已無心”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古柳已無心”全詩
老鐺猶有耳,古柳已無心。
得句添杯滿,貪爐到夜深。
篝燈聊點校,春水沒衣砧。
分類:
作者簡介(葉紹翁)

葉紹翁,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號靖逸,處州龍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本姓李,后嗣于龍泉(今屬浙江麗水)葉氏。生卒年不詳。曾任朝廷小官。其學出自葉適,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與真德秀交往甚密,與葛天民互相酬唱。
《葛天民隱居》葉紹翁 翻譯、賞析和詩意
《葛天民隱居》是宋代文學家葉紹翁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種竹成新列,移蘭即舊陰。
老鐺猶有耳,古柳已無心。
得句添杯滿,貪爐到夜深。
篝燈聊點校,春水沒衣砧。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葛天民隱居的景象和心境。葛天民是一個隱士,他在隱居的地方種植了新的竹子,使得竹林變得更加茂密;他將蘭花重新移植,使得原本陰暗的地方變得更加幽靜。詩人通過這些描寫傳達出葛天民對自然環境的精心經營和重視。
詩中提到了一個老鐺,它雖然年代久遠,但仍然能聽到聲音。這表達了葛天民對于傳統文化和老物件的敬重和追憶。相比之下,古老的柳樹卻已經失去了生機和靈感,顯示了歲月的流逝和人事的無常。
詩人接著描述了葛天民在隱居中的生活。他在得到一句好詩之后,滿心歡喜,借此增添了他的飲欲,使得酒杯滿滿地。他貪戀著火爐的溫暖,直到深夜。篝火燈光下,他點校著自己的書籍,享受著這寧靜的時刻。最后一句提到春水聲中沒有衣服拍打砧木的聲音,這是在暗示葛天民隱居的地方已經遠離喧囂,安靜如春水。
賞析:
《葛天民隱居》通過描繪隱士葛天民的生活和情感,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傳統文化和寧靜生活的向往和贊美。詩中的景物描寫細膩而有意境,通過對竹子、蘭花、老鐺和柳樹的描繪,展示了作者對細節的觀察和對自然之美的感悟。
葛天民隱居的生活態度和心境給人以啟示,他注重對自然的經營和呵護,尊重傳統文化的價值,追求內心的寧靜和滿足。詩人以隱士的生活為主題,表達了對繁華喧囂世界的厭倦和對寧靜自然生活的向往,呈現了一種返璞歸真的生活理念。
整首詩詞給人以寧靜、恬淡的感覺,通過對自然景物和隱士生活的描繪,展示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它既是對隱居生活的贊美,也是對傳統文化的懷念,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懷和審美意境。
“古柳已無心”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é tiān mín yǐn jū
葛天民隱居
zhǒng zhú chéng xīn liè, yí lán jí jiù yīn.
種竹成新列,移蘭即舊陰。
lǎo dāng yóu yǒu ěr, gǔ liǔ yǐ wú xīn.
老鐺猶有耳,古柳已無心。
dé jù tiān bēi mǎn, tān lú dào yè shēn.
得句添杯滿,貪爐到夜深。
gōu dēng liáo diǎn xiào, chūn shuǐ méi yī zhēn.
篝燈聊點校,春水沒衣砧。
“古柳已無心”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