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取案末獨身無親戚者二人易汝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取案末獨身無親戚者二人易汝名”出自清代方苞的《獄中雜記》, 詩句共14個字,詩句拼音為:qǔ àn mò dú shēn wú qīn qī zhě èr rén yì rǔ míng,詩句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取案末獨身無親戚者二人易汝名”全詩

    《獄中雜記》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獄,見死而由竇出者,日四三人。
    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此疫作也。
    今天時順正,死者尚稀,往歲多至日數十人。
    ”余叩所以。
    杜君曰:“是疾易傳染,遘者雖戚屬不敢同臥起。
    而獄中為老監者四,監五室,禁卒居中央,牖其前以通明,屋極有窗以達氣。
    旁四室則無之,而系囚常二百余。
    每薄暮下管鍵,矢溺皆閉其中,與飲食之氣相薄,又隆冬,貧者席地而臥,春氣動,鮮不疫矣。
    獄中成法,質明啟鑰,方夜中,生人與死者并踵頂而臥,無可旋避,此所以染者眾也。
    又可怪者,大盜積賊,殺人重囚,氣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或隨有瘳,其駢死,皆輕系及牽連佐證法所不及者。
    ”余曰:“京師有京兆獄,有五城御史司坊,何故刑部系囚之多至此?”杜君曰:“邇年獄訟,情稍重,京兆、五城即不敢專決;又九門提督所訪緝糾詰,皆歸刑部;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書吏、獄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連,必多方鉤致。
    茍入獄,不問罪之有無,必械手足,置老監,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導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為劑,而官與吏剖分焉。
    中家以上,皆竭資取保;其次‘求脫械居監外板屋,費亦數十金;惟極貧無依,則械系不稍寬,為標準以警其余。
    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輕者、無罪者罹其毒。
    積憂憤,寢食違節,及病,又無醫藥,故往往至死。
    ”余伏見圣上好生之德,同于往圣。
    每質獄詞,必于死中求其生,而無辜者乃至此。
    儻仁人君子為上昌言:除死刑及發塞外重犯,其輕系及牽連未結正者,別置一所以羈之,手足毋械。
    所全活可數計哉?或曰:“獄舊有室五,名曰現監,訟而未結正者居之。
    儻舉舊典,可小補也。
    杜君曰:“上推恩,凡職官居板屋。
    今貧者轉系老監,而大盜有居板屋者。
    此中可細詰哉!不若別置一所,為拔本塞源之道也。
    ”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獄同官僧某,遘疫死,皆不應重罰。
    又某氏以不孝訟其子,左右鄰械系入老監,號呼達旦。
    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訊之,眾言同,于是乎書。
    凡死刑獄上,行刑者先俟于門外,使其黨入索財物,名曰“斯羅”。
    富者就其戚屬,貧則面語之。
    其極刑,曰:“順我,即先刺心;否則,四肢解盡,心猶不死。
    ”其絞縊,曰:“順我,始縊即氣絕;否則,三縊加別械,然后得死。
    ”唯大辟無可要,然猶質其首。
    用此,富者賂數十百金,貧亦罄衣裝;絕無有者,則治之如所言。
    主縛者亦然,不如所欲,縛時即先折筋骨。
    每歲大決,勾者十四三,留者十六七,皆縛至西市待命。
    其傷于縛者,即幸留,病數月乃瘳,或竟成痼疾。
    余嘗就老胥而問焉:“彼于刑者、縛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果無有,終亦稍寬之,非仁術乎?”曰:“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懲后也;不如此,則人有幸心。
    ”主梏撲者亦然。
    余同逮以木訊者三人:一人予三十金,骨微傷,病間月;一人倍之,傷膚,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
    或叩之曰:“罪人有無不均,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為差?”曰:“無差,誰為多與者?”孟子曰:“術不可不慎。
    ”信夫!部中老胥,家藏偽章,文書下行直省,多潛易之,增減要語,奉行者莫辨也。
    其上聞及移關諸部,猶未敢然。
    功令:大盜未殺人及他犯同謀多人者,止主謀一二人立決;余經秋審皆減等發配。
    獄詞上,中有立決者,行刑人先俟于門外。
    命下,遂縛以出,不羈晷刻。
    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倉,法應立決,獄具矣,胥某謂曰:“予我千金,吾生若。
    ”叩其術,曰:“是無難,別具本章,獄詞無易,取案末獨身無親戚者二人易汝名,俟封奏時潛易之而已。
    ”其同事者曰:“是可欺死者,而不能欺主讞者,倘復請之,吾輩無生理矣。
    ”胥某笑曰:“復請之,吾輩無生理,而主讞者亦各罷去。
    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則吾輩終無死道也。
    ”竟行之,案末二人立決。
    主者口呿舌撟,終不敢詰。
    余在獄,猶見某姓,獄中人群指曰:“是以某某易其首者。
    ”胥某一夕暴卒,眾皆以為冥謫云。
    凡殺人,獄詞無謀、故者,經秋審入矜疑,即免死。
    吏因以巧法。
    有郭四者,凡四殺人,復以矜疑減等,隨遇赦。
    將出,日與其徒置酒酣歌達曙。
    或叩以往事,一一詳述之,意色揚揚,若自矜詡。
    噫!渫惡吏忍于鬻獄,無責也;而道之不明,良吏亦多以脫人于死為功,而不求其情,其枉民也亦甚矣哉!奸民久于獄,與胥卒表里,頗有奇羨。
    山陰李姓以殺人系獄,每歲致數百金。
    康熙四十八年,以赦出。
    居數月,漠然無所事。
    其鄉人有殺人者,因代承之。
    蓋以律非故殺,必久系,終無死法也。
    五十一年,復援赦減等謫戍,嘆曰:“吾不得復入此矣!”故例:謫戍者移順天府羈候。
    時方冬停遣,李具狀求在獄候春發遣,至再三,不得所請,悵然而出。

    分類: 敘事

    獄中雜記翻譯及注釋

    翻譯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里,當我被關在刑部監獄的時候,看見犯人死了,由墻洞里拖出去,平均每天總有三四個,不覺心里奇怪。有個曾經做過洪洞縣長的杜君,站起來說:“這是生瘟疫了。現在天時正常,死的還少;過去有多到一天死十幾個的。”我問是什么原因。杜君說:“這種病容易傳染,生這種病的,縱然是親人,也不敢住在一起。這監獄一共有四座老監房。每座監房有五個房間:獄卒住在當中的一間,前面有大窗通光線,屋頂有小窗透空氣;其余四個房間都沒有窗,可是關的犯人經常有兩百多。每天天還沒黑,就上鎖了,大小便都在房間里,和吃飯喝水的氣味混在一道。加上寒冬臘月,沒錢的犯人睡在地上,等到春氣一動,沒有不發病的。監獄的規矩,一定要等天亮才開鎖,整個晚上,活人和死人就頭靠頭腳對腳地睡著,沒法閃躲,這便是傳染人多的原因。還有奇怪的是:凡屬大盜累犯,或殺人要犯,大概由于氣質強悍旺盛,反倒被傳染上的不到十分之一二;縱使傳染上,也很快就好了。那接二連三死掉的,卻都是些案子輕的罪犯、或嫌犯、或保人,是些不該繩之以法的人們。”

      我說:“京師里頭有順天府尹的直轄監獄、有五城御史的司坊,為什么刑部的監獄還關著這么多囚犯?”杜君說:“近幾年來打官司,凡情節比較重的,順天府尹和五城御史便不敢做主;又九門提督調查抓來的,也都撥歸刑部;而刑部本身十四個清吏司里喜歡多事的正副滿漢郎官們,以及司法人員、典獄官、獄卒們,都因為人關的越多越有好處,所以只要沾上一點邊就給千方百計抓進來。人一進監獄,不問有罪沒罪,照例先給戴上手銬腳鐐,放進老監房,使你吃盡苦頭,在吃不消的時候,他們就教你怎樣取保,保出去住在外面,隨傳隨到;再照你的家庭、財產狀況,把錢敲詐來,由他們按成派分。中等以上的人家,都盡其所有出錢取保;其次,要想解下手銬腳鐐搬到老監房外板屋里去住的,費用也得幾十兩銀子。至于那又窮又無依無靠的,就手銬腳鐐毫不客氣,作為樣板,以警告其他的犯人。又有同案一起被關的,情節重的反能取保在外,情節輕的、沒罪的,卻吃著苦頭,這種人一肚子冤氣,沒好吃沒好睡,生了病,又沒錢治,就往往死翹翹了。”我認為我們的皇上,和過去的圣人一樣,有好生之德,每在批公文的時候,總給犯人死中求生,但現在竟有無辜的人這樣倒霉的!如有仁人君子,能向皇上上奏除死刑及發配邊疆的重犯外,其他輕犯和受到牽連還沒定案的,如果另設看守所來關,不上手銬腳鐐,就不知可救多少人命了!聽說監獄本有五間房名叫“現監”的,是給涉案而沒定案的人住的。如果能查出這種規定,實行起來,倒也不無小補。杜君說:“皇上開恩,規定做官的可住優待房,現在窮人住進老監房,大盜累犯反住進優待房,這中間的微妙,能細問嗎?這樣看來,只有另外關到一座監獄里,才能根本解決啊!同我關在一起的朱老頭、姓余的青年和關在一起的同僚,都這樣碰上疫癥死了,論罪狀,他們都是不該受重罰的小罪。又有某氏控告兒子不孝,左右的鄰居都被關進老監,哭哭叫叫直從晚上鬧到天亮。”我聽了,有動于衷,曾拿杜君這些話來普通的問了問別人;結果大家說的一樣,我就決定記錄下來。

      凡判死刑的,一經判決執行,行刑的人便先等在門外,派同黨進去索討財物,叫做“斯羅”。對有錢的犯人,要找他的親屬講條件;對沒錢的犯人,便當面直接講條件。如果判的是剮刑,便說:“答應了我的條件,便先刺心;不然的話,四肢解完,心還沒死。”如果判的是絞刑,便說:“答應了我的條件,第一絞便包斷氣;不然的話,絞你三次以后還須加用別的刑具,才死得了。”只有判的是殺頭,才沒什么可討價還價的,但是仍舊可以扣留腦袋不給死者家屬,達成敲詐目的。因此,有錢的自然甘心賄賂幾十百兩銀子,沒錢的也會賣盡衣服雜物報效;只有窮得絕對拿不出錢的,才真照他們所說的執行。擔任捆綁的也一樣,如果不滿足他們開的條件,五花大綁時便先給你來個骨斷筋折。每年秋決的時候,雖然皇帝朱筆勾掉的只十分三四,留下的有十分六七,但全體囚犯都須捆綁著到西市,等待命令。其中被捆綁受傷的,即便幸而留下,也必須病幾個月才能好,甚或成為一輩子也治不好的暗傷。我曾問過一個老差役說:“大家對受刑受綁的既沒什么深仇大恨,目的只不過希望弄點錢而已;犯人果真拿不出錢,最后又何妨放人一馬,不也算積德嗎?”老差役說:“這是因為要立下規矩以警告旁的犯人,并警告后來的犯人的緣故。如果不這樣,便人人都心存僥幸了。”擔任上刑具和拷打的也一樣。和我同時被捕受審時挨過夾棍的有三個人。其中有一個人給了二十兩銀子的代價,只骨頭受點輕傷,結果病了個把月;另一個人給了雙倍代價,只傷了皮膚,二十天便好了;再一個人給了六倍代價,當天晚上便能和平常一樣的走路。有人問這差役說:“犯人有的闊有的窮,既然大家都拿了錢,又何必更拿多少做分別?”差役說:“沒有分別,誰愿意多出錢?”由這故事,印證孟子“選擇職業不可不慎重”的話,真是一點也不錯!

      部里的老職員家里都收藏著假印信,公文下行到省級的,往往偷偷動手腳,增減著緊要的字眼,奉行的人是看不出來的。只上行上奏皇帝和咨行各部的,才不敢這樣。依照法律規定:大盜沒殺過人和有同犯多人的,只是主謀的一兩個人立時處決,其余人犯交付八月秋審后概給減等充軍。當刑部判詞上奏過皇帝之后,其中有立時處決的,行刑的人先等在門外;命令—下,便捆綁出來,一時一刻也不耽擱。有某姓兄弟因把持公倉入獄,依法應該立時處決,判詞都已擬好了,部員某對他們說:“給我一千兩銀子,我弄活你們。”問什么辦法,部員某說:“這不難,只消另具奏本,判詞不必更改,只把案末單身沒有親戚的兩個人換掉你們的名字,等到封奏時候,抽出真奏,換上此奏,就行了。”

      他的一個同事說:“這樣辦可以欺蒙死的,卻不能欺蒙長官;假使長官發覺,再行申請,我們都沒活路了。”部員某笑著說:“再行申請,我們固然沒活路;但長官也必定以失察見罪、連帶免官。他不會只為兩條人命把自己的官丟掉的,那么,我們最后還是沒有死的理由的。”結果便這么辦,案末兩個人果然被立即處決。主審官張口結舌給嚇呆了,可是終于不敢追究責任。我關在監獄的時候,還見過某姓兄弟,同獄的人都指著說:“這便是把某某人的命換來他們的頭的。”后來部員某忽然在一個晚上死了,大家都說這是上天報應。

      凡屬殺人案件而判詞上沒有“謀殺”、“故意殺人”等字眼的,大概經過秋審,列入“矜疑”(情有可矜而罪在疑似之間的)類中,便可以免死,司法人員因此也就可以在法律夾縫里做手腳。有個叫郭老四的,曾四次犯殺人案,最后一次仍以“矜疑”減等,不久碰上大赦。出獄以前,一天到晚都和同黨喝酒唱歌,有時直鬧到天亮。有人問他過去的班,他竟一件一件原原本本道來,神氣活現,好像自己了不起似的。唉!那些無恥而惡毒的司法人員貪贓枉法,原不足深責;但道理并沒真正弄清,一班善良官吏往往以脫人死罪為功德,而不追究真正的實情,就使死者含冤不淺了!

      有些壞人在監獄里坐久了,和典獄官獄卒們狼狽為奸,就很肥了。山陰有個姓李的,因犯殺人罪坐牢,每年都賺上幾百兩銀子,康熙四十八年,因大赦出獄。住了幾個月,無所事事。恰好他同鄉有犯殺人案的,便冒名頂替。因為法律規定,如果不是故意殺人,必然可以長期監禁,不會判死罪的,五十一年,依赦例減等充軍。他嘆氣說:“我沒辦法再能進這兒來了!”按照舊例,充軍的人都移押順天府待命;這時正是冬天,停止發遣,姓李的具狀要求仍回刑部監獄等候春天發遣,要求再三,都沒批準,還老大不高興呢!

    注釋
    (1)該文作于1712年三月(康熙五十一年)。
    (2)刑部獄:清政府刑部所設的監獄。刑部,明清兩朝設六部,刑部掌刑律獄訟。
    (3)竇(dòu豆):孔穴,這里指監獄墻上打開的小洞。
    (4)洪洞(tóng同)令:洪洞縣令。洪洞,今山西洪洞縣。
    (5)作:神情激動。
    (6)疫作:瘟疫流行。
    (7)天時順正:氣候正常。
    (8)叩所以:詢問原因。
    (9)遘(gòu購)者:得這種傳染病的人。遘:遇、遭受,指染病。
    (10)牖(yǒu友)其前:在前方開一個窗洞。牖,窗。
    (11)屋極:屋頂。
    (12)薄暮:傍晚。下管鍵,落鎖。
    (13)矢溺:大小便。矢,同“屎”。溺,同“尿”。
    (14)相薄(bó帛):相混雜,相侵襲。薄,迫近。
    (15)質明:天正明的時候。啟鑰:開鎖。
    (16)并踵頂而臥:并排睡一起。踵,腳后跟。頂,頭頂。
    (17)旋避:回避。
    (18)積賊:慣偷。積,久、習。
    (19)氣杰旺:精力特別旺盛。
    (20)或隨有瘳(chōu抽):有的人染上病也隨即就痊愈了。瘳,病愈。
    (21)駢死:并列而死。駢,并。
    (22)輕系:輕罪被囚的犯人。佐證:證人。
    (23)京兆獄:京城的監獄,即當時順天府監獄。京兆,指清朝包括國都在內的順天府。
    (24)五城御史司坊:即五城御史衙門的監獄。清朝時京城設巡查御史,分管東、西、南、北、中五個地區,所以叫五城御史。
    (25)邇年:近年。
    (26)九門提督:全名是提督九門步兵統領。掌管京城九門督查職務的武官。九門,指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城門。所訪緝糾詰:所訪查緝捕來受審訊的人。
    (27)十四司正副郎:清初刑部設十四司,每司正職為郎中,副職為員外郎。好事者:多事的人。書吏:掌管文牘的小吏。
    (28)鉤致:鉤取,即逮捕。
    (29)械手足:手腳戴上刑具。
    (30)俾:使。
    (31)導以取保:誘導犯人花錢保釋。
    (32)“量其家”句:衡量他們家中財產多少作為敲詐的依據。劑,契劵,字據。這里指作為要挾的根據。
    (33)中家:中產之家。
    (34)“為標準”句:做樣子警告其他人。
    (35)罹(lí離)其毒:遭受其毒害。
    (36)寢食違節:睡覺吃飯都不正常。
    (37)伏見:即看到。伏,表示謙卑。圣上:臣民對皇帝的尊稱。這里指康熙皇帝。
    (38)質:詢問,評判。
    (39)上:皇帝。昌言:獻言。
    (40)結正:定罪。正,治罪。
    (41)羈:關押。
    (42)舊典:過去的制度。
    (43)推恩:施恩。
    (44)細詰:深究。
    (45)拔本塞源:拔除弊端的根本,堵塞弊端的源頭。
    (46)朱翁:不詳。余生:名湛,字石民,戴名世的學生。
    (47)同官:縣名,今陜西銅川市。
    (48)泛訊:廣泛地詢問。
    (49)死刑獄上:判處死刑的案件上報呈批。
    (50)斯羅:也作“撕羅”、“撕擄”,排解、打理的意思。
    (51)極刑:凌遲處死的刑罰。行刑時先斷其肢體,最后斷其氣。
    (52)絞縊:絞刑。
    (53)加別械:加別的刑具。
    (54)大辟:斬首。要:要挾。
    (55)質其首:用人頭作抵押來勒索。
    (56)罄:用盡。
    (57)治之如所言:按照他們說的那樣處理犯人。
    (58)主縛者:執行捆縛犯人的役吏。
    (59)大決:即秋決。封建時代規定秋天處決犯人。
    (60)勾者:每年八月,由刑部會同九卿審判死刑犯人,呈交皇帝御決。皇帝用朱筆勾上的,立即處死;未勾上的為留者,暫緩執行。
    (61)西市:清代京城行刑的地方,在今北京市宣武區菜市口。
    (62)痼(gù固)疾:積久不易治的疾病。
    (63)老胥:多年的老役吏。胥,掌管文案的小吏。
    (64)幸心:僥幸心理。
    (65)主梏撲者:專管上刑具、打板子的人。
    (66)木訊:用木制刑具如板子、夾棍等拷打審訊。
    (67)間月:一個多月。間,隔。
    (68)兼旬:兩旬,二十天。
    (69)有無不均:即貧富不一。
    (70)術不可不慎:語出《孟子·公孫丑上》:“矢人豈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巫將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術:技藝、技術,這里指職業。意謂選擇職業不可不慎重。
    (71)直省:直屬朝廷管轄的省分。
    (72)上聞:報告皇上的文書。移關諸部:移送文書,通告朝廷各部。移關,平行機關來往的文書。
    (73)功令:朝廷所定法令。
    (74)獄詞上:審判書已上報。
    (75)不羈晷(guǐ鬼)刻:不留片刻。晷刻,指很短的時間。
    (76)別具本章:另外寫奏章上呈。
    (77)俟封奏時潛易之:等加封向皇帝奏請時偷偷地換過。
    (78)主讞(yàn驗)者:負責審判的官員。讞,審判定罪。
    (79)倘復請之:如果重新上奏請示。
    (80)口呿(qū驅)舌撟(jiǎo):張口結舌。呿,張口不能說話。舌撟,翹起舌頭。形容驚訝的樣子。
    (81)冥謫:受到陰曹地府的懲罰。
    (82)無謀、故者:不是預謀或故意殺人的。
    (83)矜疑:指其情可憫,其事可疑的案件。矜,憐憫、惋惜。刑部秋審時,把各種死刑案件分為情實、緩決、可矜、可疑四類,后兩類可減等處理或寬免。
    (84)巧法:取巧枉法,玩弄法令。
    (85)矜詡(xǔ許):炫耀。
    (86)渫(xiè泄):污濁。鬻獄:出賣獄訟。
    (87)道之不明:世道是非不明。
    (88)情:指真實情況。
    (89)枉民:使百姓蒙受冤屈。
    (90)奇(jī擊)羨:贏馀。
    (91)代承:代為承擔。
    (92)援赦減等:根據大赦條例減刑。謫戍:發配充軍。
    (93)故例:舊例。
    (94)具狀求在獄:呈文請求留在獄中。

    獄中雜記鑒賞

      “雜記”,是古代散文中一種雜文體,因事立義,記述見聞。該文是“雜記”名篇,材料繁富,錯綜復雜,人物眾多,作者善于選擇典型事例重點描寫,“雜”而有序,散中見整,中心突出。如用方苞提出的古文“義法”來衡量,繁富的材料就是“義”,即“言之有物”;井然有序的記敘就是“法”,即“言之有序”。文章記獄中事實,在觸目驚心的敘述中,間作冷峻深沉的議論。

      全文可以分為五個部分。第一段,自開頭至“皆輕系及牽連佐證法所不及者”,寫刑部獄中瘟疫流行情景,揭露造成瘟疫的根源;第二段,自“余日”至“于是乎書”,寫刑部獄中系囚之多的原因,揭露刑部獄官吏詐取錢財的罪惡;第三段,自“凡死刑獄上”至“信夫”,寫行刑者、主縛者、主梏撲者心狠手辣,揭穿刑部獄敲詐勒索的黑幕;第四段,自“部中老胥”至“人皆以為冥謫云”,寫胥吏放縱主犯,殘害無辜,主讞者不敢追究,揭露清代司法機構的黑暗與腐敗;第五段,自“凡殺人”至結尾,寫胥吏獄卒與罪犯奸徒勾結舞弊,揭露刑部獄成了殺人犯尋歡作樂牟取錢財的場所。

      文中主要揭露了以下事實:

      一、獄吏與獄卒的工資收入微薄。

      獄吏每年只有工食銀六兩,按當時一般平民生活標準只夠四口之家一個月所用。這還是在冊的獄吏,而不在冊的就更低了,他們雖然收入這么低,但大多還通過各種關系,打通種種關節要來縣衙當差(獄吏一般是違法進來的,沒有通過科舉考試,無法保證文化素質)。他們主要是靠山吃山。

      二、獄中瘟疫流行,死者相枕藉。

      到了夜間,死了的和活著的人腳碰頭而躺著,無法轉動,這樣一來,瘟疫越傳染越多。犯案多次的大盜賊、殺人重囚,生命力旺盛,而且因有心理準備,心態平穩,很難被傳染。那些接踵并肩而死亡的,“皆輕系及牽連佐證法所不及者”,都是因輕罪被囚的以及被牽連、被捉來當證人的那些沒有犯法的人。被牽連、被捉來當證人的的人是冤屈的,又加之擔心家里的親人,精神已經崩潰,免疫力快速下降,發生瘟疫,最容易被傳染。

      三、無所不用其極的敲詐勒索與貪贓枉法。

      為了增加敲詐錢財對象,獄吏們就想方設法株連,把與案件稍有牽連、沾點邊的人統統抓進來,“不問罪之有無,必械手足,置老監,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導以取保”。他們把這些清白無辜的人折磨得“呼號達旦”無法忍受,接著誘勸傾家蕩產交納大筆保證金,一交來他們就私分,接著對貧窮無錢取保的人加倍折磨,以此警告不愿掏錢的人。結果是“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輕者、無罪者罹其毒,積憂憤,寢食違節,及病,又無醫藥,故往往致死”。罪魁禍首只要有錢取保,反而逍遙獄外,而眾多涉案者和證人卻被活活折磨死了。

      “有錢能使鬼推磨”,犯人同是被捆綁,如果沒錢賄賂,他們就在捆綁時把筋骨折斷,甚至造成終身殘廢。同是遭受板子、夾棍刑訊,但因賄賂錢數差別大,造成傷害的后果差別就也非常大:“一人予三十金,骨微傷,病間月;一人倍之,傷膚,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因此,文中表現了老百姓“屈死不告狀”的心態。

      四、對死刑犯進行偷梁換柱。

      最讓作者震驚的是,只要肯掏大價錢,獄吏們連死刑犯也能偷梁換柱。有獄吏對判死罪的貪官說:“給我千金,我讓你活!”貪官問:“你用什么辦法讓我活?獄吏說:這事不難!在判決書封奏之前,我把同案犯中沒有親戚家人的單身漢的名字和你換換位置!”貪官問:“你就不怕事后上級發現?”獄吏說:“發現了肯定要處死我,但也要罷主管領導的官,他們舍不得頭上的烏紗帽,只能打掉牙齒肚里吞,暗暗叫苦而不敢聲張,我的性命自然就也保住了。”獄吏與獄卒們胡作非為,他們暴虐成性的囂張氣焰,一般人根本無法想象。

      方苞通過自己在刑部獄中的所見所聞的大量事實,把獄吏與獄卒的殘酷無情、暴虐成性的面目展現在讀者面前,揭露了天子腳下的刑部獄的種種黑幕,百姓的橫遭逮捕、冤死獄中,以及獄吏的敲詐勒索、受賄枉法、草菅人命等事實,反映了封建君主專制國家的司法機構的腐敗與恐怖。

    “取案末獨身無親戚者二人易汝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ù zhōng zá jì
    獄中雜記

    kāng xī wǔ shí yī nián sān yuè, yú zài xíng bù yù, jiàn sǐ ér yóu dòu chū zhě, rì sì sān rén.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獄,見死而由竇出者,日四三人。
    yǒu hóng dòng lìng dù jūn zhě, zuò ér yán yuē:" cǐ yì zuò yě.
    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此疫作也。
    jīn tiān shí shùn zhèng, sǐ zhě shàng xī, wǎng suì duō zhì rì shù shí rén.
    今天時順正,死者尚稀,往歲多至日數十人。
    " yú kòu suǒ yǐ.
    ”余叩所以。
    dù jūn yuē:" shì jí yì zhuàn rǎn, gòu zhě suī qī shǔ bù gǎn tóng wò qǐ.
    杜君曰:“是疾易傳染,遘者雖戚屬不敢同臥起。
    ér yù zhōng wèi lǎo jiān zhě sì, jiān wǔ shì, jìn zú jū zhōng yāng, yǒu qí qián yǐ tōng míng, wū jí yǒu chuāng yǐ dá qì.
    而獄中為老監者四,監五室,禁卒居中央,牖其前以通明,屋極有窗以達氣。
    páng sì shì zé wú zhī, ér xì qiú cháng èr bǎi yú.
    旁四室則無之,而系囚常二百余。
    měi bó mù xià guǎn jiàn, shǐ nì jiē bì qí zhōng, yǔ yǐn shí zhī qì xiāng báo, yòu lóng dōng, pín zhě xí dì ér wò, chūn qì dòng, xiān bù yì yǐ.
    每薄暮下管鍵,矢溺皆閉其中,與飲食之氣相薄,又隆冬,貧者席地而臥,春氣動,鮮不疫矣。
    yù zhōng chéng fǎ, zhì míng qǐ yào, fāng yè zhōng, shēng rén yǔ sǐ zhě bìng zhǒng dǐng ér wò, wú kě xuán bì, cǐ suǒ yǐ rǎn zhě zhòng yě.
    獄中成法,質明啟鑰,方夜中,生人與死者并踵頂而臥,無可旋避,此所以染者眾也。
    yòu kě guài zhě, dà dào jī zéi, shā rén zhòng qiú, qì jié wàng, rǎn cǐ zhě shí bù yī èr, huò suí yǒu chōu, qí pián sǐ, jiē qīng xì jí qiān lián zuǒ zhèng fǎ suǒ bù jí zhě.
    又可怪者,大盜積賊,殺人重囚,氣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或隨有瘳,其駢死,皆輕系及牽連佐證法所不及者。
    " yú yuē:" jīng shī yǒu jīng zhào yù, yǒu wǔ chéng yù shǐ sī fāng, hé gù xíng bù xì qiú zhī duō zhì cǐ?" dù jūn yuē:" ěr nián yù sòng, qíng shāo zhòng, jīng zhào wǔ chéng jí bù gǎn zhuān jué yòu jiǔ mén tí dū suǒ fǎng jī jiū jí, jiē guī xíng bù ér shí sì sī zhèng fù láng hào shì zhě jí shū lì yù guān jìn zú, jiē lì xì zhě zhī duō, shǎo yǒu lián, bì duō fāng gōu zhì.
    ”余曰:“京師有京兆獄,有五城御史司坊,何故刑部系囚之多至此?”杜君曰:“邇年獄訟,情稍重,京兆、五城即不敢專決;又九門提督所訪緝糾詰,皆歸刑部;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書吏、獄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連,必多方鉤致。
    gǒu rù yù, bù wèn zuì zhī yǒu wú, bì xiè shǒu zú, zhì lǎo jiān, bǐ kùn kǔ bù kě rěn, rán hòu dǎo yǐ qǔ bǎo, chū jū yú wài, liàng qí jiā zhī suǒ yǒu yǐ wéi jì, ér guān yǔ lì pōu fēn yān.
    茍入獄,不問罪之有無,必械手足,置老監,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導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為劑,而官與吏剖分焉。
    zhōng jiā yǐ shàng, jiē jié zī qǔ bǎo qí cì' qiú tuō xiè jū jiān wài bǎn wū, fèi yì shù shí jīn wéi jí pín wú yī, zé xiè xì bù shāo kuān, wèi biāo zhǔn yǐ jǐng qí yú.
    中家以上,皆竭資取保;其次‘求脫械居監外板屋,費亦數十金;惟極貧無依,則械系不稍寬,為標準以警其余。
    huò tóng xì, qíng zuì zhòng zhě, fǎn chū zài wài, ér qīng zhě wú zuì zhě lí qí dú.
    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輕者、無罪者罹其毒。
    jī yōu fèn, qǐn shí wéi jié, jí bìng, yòu wú yī yào, gù wǎng wǎng zhì sǐ.
    積憂憤,寢食違節,及病,又無醫藥,故往往至死。
    " yú fú jiàn shèng shàng hào shēng zhī dé, tóng yú wǎng shèng.
    ”余伏見圣上好生之德,同于往圣。
    měi zhì yù cí, bì yú sǐ zhōng qiú qí shēng, ér wú gū zhě nǎi zhì cǐ.
    每質獄詞,必于死中求其生,而無辜者乃至此。
    tǎng rén rén jūn zǐ wèi shàng chāng yán: chú sǐ xíng jí fā sài wài chóng fàn, qí qīng xì jí qiān lián wèi jié zhèng zhě, bié zhì yī suǒ yǐ jī zhī, shǒu zú wú xiè.
    儻仁人君子為上昌言:除死刑及發塞外重犯,其輕系及牽連未結正者,別置一所以羈之,手足毋械。
    suǒ quán huó kě shǔ jì zāi? huò yuē:" yù jiù yǒu shì wǔ, míng yuē xiàn jiān, sòng ér wèi jié zhèng zhě jū zhī.
    所全活可數計哉?或曰:“獄舊有室五,名曰現監,訟而未結正者居之。
    tǎng jǔ jiù diǎn, kě xiǎo bǔ yě.
    儻舉舊典,可小補也。
    dù jūn yuē:" shàng tuī ēn, fán zhí guān jū bǎn wū.
    杜君曰:“上推恩,凡職官居板屋。
    jīn pín zhě zhuǎn xì lǎo jiān, ér dà dào yǒu jū bǎn wū zhě.
    今貧者轉系老監,而大盜有居板屋者。
    cǐ zhōng kě xì jí zāi! bù ruò bié zhì yī suǒ, wèi bá běn sè yuán zhī dào yě.
    此中可細詰哉!不若別置一所,為拔本塞源之道也。
    " yú tóng xì zhū wēng yú shēng jí zài yù tóng guān sēng mǒu, gòu yì sǐ, jiē bù yīng zhòng fá.
    ”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獄同官僧某,遘疫死,皆不應重罰。
    yòu mǒu shì yǐ bù xiào sòng qí zi, zuǒ yòu lín xiè xì rù lǎo jiān, hào hū dá dàn.
    又某氏以不孝訟其子,左右鄰械系入老監,號呼達旦。
    yú gǎn yān, yǐ dù jūn yán fàn xùn zhī, zhòng yán tóng, yú shì hū shū.
    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訊之,眾言同,于是乎書。
    fán sǐ xíng yù shàng, xíng xíng zhě xiān qí yú mén wài, shǐ qí dǎng rù suǒ cái wù, míng yuē" sī luó".
    凡死刑獄上,行刑者先俟于門外,使其黨入索財物,名曰“斯羅”。
    fù zhě jiù qí qī shǔ, pín zé miàn yǔ zhī.
    富者就其戚屬,貧則面語之。
    qí jí xíng, yuē:" shùn wǒ, jí xiān cì xīn fǒu zé, sì zhī jiě jǐn, xīn yóu bù sǐ.
    其極刑,曰:“順我,即先刺心;否則,四肢解盡,心猶不死。
    " qí jiǎo yì, yuē:" shùn wǒ, shǐ yì jí qì jué fǒu zé, sān yì jiā bié xiè, rán hòu de sǐ.
    ”其絞縊,曰:“順我,始縊即氣絕;否則,三縊加別械,然后得死。
    " wéi dà pì wú kě yào, rán yóu zhì qí shǒu.
    ”唯大辟無可要,然猶質其首。
    yòng cǐ, fù zhě lù shù shí bǎi jīn, pín yì qìng yī zhuāng jué wú yǒu zhě, zé zhì zhī rú suǒ yán.
    用此,富者賂數十百金,貧亦罄衣裝;絕無有者,則治之如所言。
    zhǔ fù zhě yì rán, bù rú suǒ yù, fù shí jí xiān zhé jīn gǔ.
    主縛者亦然,不如所欲,縛時即先折筋骨。
    měi suì dà jué, gōu zhě shí sì sān, liú zhě shí liù qī, jiē fù zhì xī shì dài mìng.
    每歲大決,勾者十四三,留者十六七,皆縛至西市待命。
    qí shāng yú fù zhě, jí xìng liú, bìng shù yuè nǎi chōu, huò jìng chéng gù jí.
    其傷于縛者,即幸留,病數月乃瘳,或竟成痼疾。
    yú cháng jiù lǎo xū ér wèn yān:" bǐ yú xíng zhě fù zhě, fēi xiāng chóu yě, qī yǒu de ěr guǒ wú yǒu, zhōng yì shāo kuān zhī, fēi rén shù hū?" yuē:" shì lì fǎ yǐ jǐng qí yú, qiě chéng hòu yě bù rú cǐ, zé rén yǒu xìng xīn.
    余嘗就老胥而問焉:“彼于刑者、縛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果無有,終亦稍寬之,非仁術乎?”曰:“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懲后也;不如此,則人有幸心。
    " zhǔ gù pū zhě yì rán.
    ”主梏撲者亦然。
    yú tóng dǎi yǐ mù xùn zhě sān rén: yī rén yǔ sān shí jīn, gǔ wēi shāng, bìng jiān yuè yī rén bèi zhī, shāng fū, jiān xún yù yī rén liù bèi, jí xī xíng bù rú píng cháng.
    余同逮以木訊者三人:一人予三十金,骨微傷,病間月;一人倍之,傷膚,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
    huò kòu zhī yuē:" zuì rén yǒu wú bù jūn, jì gè yǒu de, hé bì gèng yǐ duō guǎ wèi chà?" yuē:" wú chà, shuí wèi duō yǔ zhě?" mèng zǐ yuē:" shù bù kě bù shèn.
    或叩之曰:“罪人有無不均,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為差?”曰:“無差,誰為多與者?”孟子曰:“術不可不慎。
    " xìn fū! bù zhōng lǎo xū, jiā cáng wěi zhāng, wén shū xià xíng zhí shěng, duō qián yì zhī, zēng jiǎn yào yǔ, fèng xíng zhě mò biàn yě.
    ”信夫!部中老胥,家藏偽章,文書下行直省,多潛易之,增減要語,奉行者莫辨也。
    qí shàng wén jí yí guān zhū bù, yóu wèi gǎn rán.
    其上聞及移關諸部,猶未敢然。
    gōng lìng: dà dào wèi shā rén jí tā fàn tóng móu duō rén zhě, zhǐ zhǔ móu yī èr rén lì jué yú jīng qiū shěn jiē jiǎn děng fā pèi.
    功令:大盜未殺人及他犯同謀多人者,止主謀一二人立決;余經秋審皆減等發配。
    yù cí shàng, zhōng yǒu lì jué zhě, xíng xíng rén xiān qí yú mén wài.
    獄詞上,中有立決者,行刑人先俟于門外。
    mìng xià, suì fù yǐ chū, bù jī guǐ kè.
    命下,遂縛以出,不羈晷刻。
    yǒu mǒu xìng xiōng dì yǐ bǎ chí gōng cāng, fǎ yīng lì jué, yù jù yǐ, xū mǒu wèi yuē:" yǔ wǒ qiān jīn, wú shēng ruò.
    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倉,法應立決,獄具矣,胥某謂曰:“予我千金,吾生若。
    " kòu qí shù, yuē:" shì wú nán, bié jù běn zhāng, yù cí wú yì, qǔ àn mò dú shēn wú qīn qī zhě èr rén yì rǔ míng, qí fēng zòu shí qián yì zhī ér yǐ.
    ”叩其術,曰:“是無難,別具本章,獄詞無易,取案末獨身無親戚者二人易汝名,俟封奏時潛易之而已。
    " qí tóng shì zhě yuē:" shì kě qī sǐ zhě, ér bù néng qī zhǔ yàn zhě, tǎng fù qǐng zhī, wú bèi wú shēng lǐ yǐ.
    ”其同事者曰:“是可欺死者,而不能欺主讞者,倘復請之,吾輩無生理矣。
    " xū mǒu xiào yuē:" fù qǐng zhī, wú bèi wú shēng lǐ, ér zhǔ yàn zhě yì gè bà qù.
    ”胥某笑曰:“復請之,吾輩無生理,而主讞者亦各罷去。
    bǐ bù néng yǐ èr rén zhī mìng yì qí guān, zé wú bèi zhōng wú sǐ dào yě.
    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則吾輩終無死道也。
    " jìng xíng zhī, àn mò èr rén lì jué.
    ”竟行之,案末二人立決。
    zhǔ zhě kǒu qù shé jiǎo, zhōng bù gǎn jí.
    主者口呿舌撟,終不敢詰。
    yú zài yù, yóu jiàn mǒu xìng, yù zhōng rén qún zhǐ yuē:" shì yǐ mǒu mǒu yì qí shǒu zhě.
    余在獄,猶見某姓,獄中人群指曰:“是以某某易其首者。
    " xū mǒu yī xī bào zú, zhòng jiē yǐ wéi míng zhé yún.
    ”胥某一夕暴卒,眾皆以為冥謫云。
    fán shā rén, yù cí wú móu gù zhě, jīng qiū shěn rù jīn yí, jí miǎn sǐ.
    凡殺人,獄詞無謀、故者,經秋審入矜疑,即免死。
    lì yīn yǐ qiǎo fǎ.
    吏因以巧法。
    yǒu guō sì zhě, fán sì shā rén, fù yǐ jīn yí jiǎn děng, suí yù shè.
    有郭四者,凡四殺人,復以矜疑減等,隨遇赦。
    jiāng chū, rì yǔ qí tú zhì jiǔ hān gē dá shǔ.
    將出,日與其徒置酒酣歌達曙。
    huò kòu yǐ wǎng shì, yī yī xiáng shù zhī, yì sè yáng yáng, ruò zì jīn xǔ.
    或叩以往事,一一詳述之,意色揚揚,若自矜詡。
    yī! xiè è lì rěn yú yù yù, wú zé yě ér dào zhī bù míng, liáng lì yì duō yǐ tuō rén yú sǐ wèi gōng, ér bù qiú qí qíng, qí wǎng mín yě yì shén yǐ zāi! jiān mín jiǔ yú yù, yǔ xū zú biǎo lǐ, pō yǒu jī xiàn.
    噫!渫惡吏忍于鬻獄,無責也;而道之不明,良吏亦多以脫人于死為功,而不求其情,其枉民也亦甚矣哉!奸民久于獄,與胥卒表里,頗有奇羨。
    shān yīn lǐ xìng yǐ shā rén xì yù, měi suì zhì shù bǎi jīn.
    山陰李姓以殺人系獄,每歲致數百金。
    kāng xī sì shí bā nián, yǐ shè chū.
    康熙四十八年,以赦出。
    jū shù yuè, mò rán wú suǒ shì.
    居數月,漠然無所事。
    qí xiāng rén yǒu shā rén zhě, yīn dài chéng zhī.
    其鄉人有殺人者,因代承之。
    gài yǐ lǜ fēi gù shā, bì jiǔ xì, zhōng wú sǐ fǎ yě.
    蓋以律非故殺,必久系,終無死法也。
    wǔ shí yī nián, fù yuán shè jiǎn děng zhé shù, tàn yuē:" wú bù dé fù rù cǐ yǐ!" gù lì: zhé shù zhě yí shùn tiān fǔ jī hòu.
    五十一年,復援赦減等謫戍,嘆曰:“吾不得復入此矣!”故例:謫戍者移順天府羈候。
    shí fāng dōng tíng qiǎn, lǐ jù zhuàng qiú zài yù hòu chūn fā qiǎn, zhì zài sān, bù dé suǒ qǐng, chàng rán ér chū.
    時方冬停遣,李具狀求在獄候春發遣,至再三,不得所請,悵然而出。

    “取案末獨身無親戚者二人易汝名”平仄韻腳

    拼音:qǔ àn mò dú shēn wú qīn qī zhě èr rén yì rǔ míng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取案末獨身無親戚者二人易汝名”的相關詩句

    “取案末獨身無親戚者二人易汝名”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取案末獨身無親戚者二人易汝名”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取案末獨身無親戚者二人易汝名”出自方苞的 《獄中雜記》,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