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翁見事可憐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乃翁見事可憐遲”全詩
齒豁頭童方悟此,乃翁見事可憐遲!
分類:
作者簡介(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示兒》陸游 翻譯、賞析和詩意
《示兒》是宋代文學家陸游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文能換骨余無法,
學但窮源自不疑。
齒豁頭童方悟此,
乃翁見事可憐遲!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兒子的教誨和思考。陸游通過詩中的對話,告誡兒子要注重修養和學問,不僅僅追求外在的表面功夫。他認為,只有通過內在的修煉和深入學習,才能真正改變自己,超越現狀。詩人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向兒子傳授了人生的智慧和價值觀。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道出了作者對兒子的教導。首兩句"文能換骨余無法,學但窮源自不疑"表達了作者對文學教育和學習的重要性的認識。他告誡兒子,通過閱讀和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但這需要堅信學習的力量,不斷追求源頭,不放棄。
接下來的兩句"齒豁頭童方悟此,乃翁見事可憐遲",通過頭童的形象,傳達了一個人成長的漫長過程。頭童是指年幼的孩子,"齒豁"表示牙齒磨損,意味著時間的流逝。詩人認為,人們通常在年老時才能真正領悟到人生的道理,而年輕時的人往往不容易理解其中的深意。作者以自己的經歷告誡兒子,希望他能夠在年輕的時候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要等到晚年才悔悟。
整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和深刻的思想,展示了作者的人生智慧和對兒子的關懷。它強調了學習和修養的重要性,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時光的敏感和對人生價值的思考。這首詩詞通過直接的言辭和生動的形象,給讀者帶來了一種深入人心的啟示和思考。
“乃翁見事可憐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ì ér
示兒
wén néng huàn gǔ yú wú fǎ, xué dàn qióng yuán zì bù yí.
文能換骨余無法,學但窮源自不疑。
chǐ huō tóu tóng fāng wù cǐ, nǎi wēng jiàn shì kě lián chí!
齒豁頭童方悟此,乃翁見事可憐遲!
“乃翁見事可憐遲”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