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兩袖朝天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清風兩袖朝天去”全詩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分類:
作者簡介(于謙)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漢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錢塘縣人。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后釋放,起為兵部侍郎。土木之變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于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師,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英宗得歸。天順元年因“謀逆”罪被冤殺。謚曰忠肅。有《于忠肅集》。于謙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
《入京》于謙 翻譯、賞析和詩意
《入京》是明代于謙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絹帕蘑菇與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得閭閻話短長。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官場腐敗和社會不公的不滿之情。詩中通過絹帕、蘑菇和線香等象征物,暗喻官員貪污腐敗的行為對民眾的傷害。作者通過清風兩袖朝天去的形象,表達了自己遠離權力斗爭、追求清廉正直的態度,以避免卷入閭閻(指官場權貴)之間的短長是非之爭。
賞析:
1. 反諷手法:詩中使用了反諷手法,通過將絹帕、蘑菇和線香等原本是民眾日常生活用品的物件,暗示它們在官場中被濫用、被扭曲,對民眾產生了反作用,形成了一種諷刺的效果。
2. 寓意深刻:詩人通過絹帕、蘑菇和線香等形象化的象征物,巧妙地傳遞了對腐敗官場的批判和對社會不公的關注。他呼吁官員們要清廉正直,以免給民眾帶來更多的傷害。
3. 追求清廉:詩中的清風兩袖朝天去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清廉正直的追求。這種態度反映了作者對官場權力斗爭的厭惡,同時也體現了他對道德和公正的追求。
總體來說,這首詩詞通過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官場腐敗和社會不公的憤懣之情,同時呼吁官員們保持清廉正直,不要傷害民眾利益,追求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清風兩袖朝天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rù jīng
入京
juàn pà mó gū yǔ xiàn xiāng, běn zī mín yòng fǎn wèi yāng.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qīng fēng liǎng xiù cháo tiān qù, miǎn de lǘ yán huà duǎn cháng.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清風兩袖朝天去”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