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得幾時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信得幾時安”全詩
表里陰且寒。
雖蒙朝日照。
信得幾時安。
民生故如此。
誰令摧折強相看。
年去年來自如削。
白發零落不勝冠。
分類: 行路難
作者簡介(鮑照)

鮑照(約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學家,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字明遠,漢族,祖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西南,轄區包括今江蘇漣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貧賤,臨海王劉子頊鎮荊州時,任前軍參軍。劉子頊作亂,照為亂兵所殺。他長于樂府詩,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鮑參軍集》。
《擬行路難》鮑照 翻譯、賞析和詩意
《擬行路難》是南北朝時期鮑照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君不見冰上霜。
表里陰且寒。
雖蒙朝日照。
信得幾時安。
民生故如此。
誰令摧折強相看。
年去年來自如削。
白發零落不勝冠。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種寒冷、凄涼的景象,以表達作者內心的苦悶和無奈。詩中通過冰上的霜、寒冷的氣候來象征人世間的冷漠和困境。作者表達了對社會現實和人生境遇的無奈和擔憂,以及對自身命運的思考。
賞析:
《擬行路難》以簡潔而形象的語言揭示了作者對社會和個人處境的憂慮。首句“君不見冰上霜”,通過描繪冰上的霜,強調了冷酷無情的環境。接著,“表里陰且寒”,表達了外表和內心的寒冷和陰郁。雖然有陽光的照射,但仍然不敢相信會有安寧的時刻。
詩中的“民生故如此”一句,暗示了社會的不公和人民的疾苦,暗示了社會現實對個人命運的影響。接下來的兩句“誰令摧折強相看,年去年來自如削”,表達了歲月無情地剝奪人們的力量和美貌,突顯了時間的無情和人生的短暫。
最后兩句“白發零落不勝冠”,以老去的白發代表衰老和衰頹,意味著作者不勝其煩惱和困境。整首詩通過冷酷的自然景觀和對人生境遇的描繪,傳達了作者對社會的反思和對人生的疑惑,抒發了內心的苦悶和無奈之情。
這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和凄涼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實和個人命運的思考和痛苦。它呈現了一種壓抑的氛圍,引發讀者對人生的反思和對社會問題的關注。
“信得幾時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nǐ xíng lù nán
擬行路難
jūn bú jiàn bīng shàng shuāng.
君不見冰上霜。
biǎo lǐ yīn qiě hán.
表里陰且寒。
suī méng cháo rì zhào.
雖蒙朝日照。
xìn dé jǐ shí ān.
信得幾時安。
mín shēng gù rú cǐ.
民生故如此。
shuí lìng cuī shé qiáng xiāng kàn.
誰令摧折強相看。
nián qù nián lái zì rú xuē.
年去年來自如削。
bái fà líng luò bù shèng guān.
白發零落不勝冠。
“信得幾時安”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