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為不知味”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未為不知味”全詩
食魚必河豚,此理果何謂。
非鱗亦非介,芒否則皮如蝟。
見形固可憎,況復論腸胃。
分類:
作者簡介(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詩一首》曾鞏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一首》是宋代文人曾鞏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食肉遺馬肝,
未為不知味。
食魚必河豚,
此理果何謂。
非鱗亦非介,
芒否則皮如蝟。
見形固可憎,
況復論腸胃。
詩意:
這首詩詞探討了人們對于食物的選擇和品味的態度。詩中通過對食物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于食物的挑剔和要求,以及對于美味的追求。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食物的獨特見解。首句“食肉遺馬肝,未為不知味”,表達了作者對于食肉的喜愛,特別是對于馬肝的品味的欣賞。第二句“食魚必河豚,此理果何謂”,揭示了作者對于食物的要求更高,認為只有食用河豚才能真正體味到魚的美味。接下來的幾句“非鱗亦非介,芒否則皮如蝟”,進一步強調了作者對于食物品質的挑剔。他認為魚必須具備鱗片,而且不能有骨刺,否則就像刺猬一樣令人討厭。最后一句“見形固可憎,況復論腸胃”,表達了作者對于食物的外觀和口感的重視,認為食物的形態和口感不佳會令人反感。
整首詩詞通過對食物的描述,展現了作者對于美食的追求和對于品味的挑剔。他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對于食物的獨到見解,同時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對于飲食文化的關注。這首詩詞既是對于美食的贊美,也是對于人們對食物品質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思想意義和文化內涵。
“未為不知味”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ī yī shǒu
詩一首
shí ròu yí mǎ gān, wèi wèi bù zhī wèi.
食肉遺馬肝,未為不知味。
shí yú bì hé tún, cǐ lǐ guǒ hé wèi.
食魚必河豚,此理果何謂。
fēi lín yì fēi jiè, máng fǒu zé pí rú wèi.
非鱗亦非介,芒否則皮如蝟。
jiàn xíng gù kě zēng, kuàng fù lùn cháng wèi.
見形固可憎,況復論腸胃。
“未為不知味”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五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