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復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桑榆復過”全詩
桑榆復過。
漏有去箭。
流無還波。
切念不減。
疑慮益多。
季俗易驕。
危心少知。
我之憂矣。
用是作歌。
分類:
作者簡介(蕭衍)

梁高祖武皇帝蕭衍(464年-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里(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人。南北朝時期梁朝政權的建立者。蕭衍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為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封臨湘縣侯,官至丹陽尹知事,母張尚柔。他原來是南齊的官員,南齊中興二年(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于蕭衍,南梁建立。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頗有政績,在位晚年爆發“侯景之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臺城,享年八十六歲,葬于修陵,謚為武帝,廟號高祖。
《贈逸民詩 十二》蕭衍 翻譯、賞析和詩意
《贈逸民詩 十二》是南北朝時期蕭衍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晨朝已失。
桑榆復過。
漏有去箭。
流無還波。
切念不減。
疑慮益多。
季俗易驕。
危心少知。
我之憂矣。
用是作歌。
中文譯文:
早晨的朝陽已經消失。
太陽又重新升起。
時間的流動像箭一樣迅速。
河水一去不復返。
我對事物的關切并未減少。
疑慮與擔憂更加增多。
季節的習俗容易使人驕傲自滿。
少有人了解危險的內心。
我所面臨的憂慮啊。
用這首歌來表達。
詩意:
這首詩以富有哲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思考和憂慮。詩的開頭描述了早晨的朝陽消失,太陽再度升起的景象,象征著時間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暫。接著,作者借用漏刻時間的去箭,河水的無還波來暗示歲月的無情和人生的不可逆轉。作者的關切之情不減,疑慮和憂慮愈發增多。他覺得現世的習俗使人容易驕傲自滿,對內心的危險卻鮮有人能真正認識。最后,作者以自己內心的憂慮作為創作動力,將其抒發于這首歌中。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深刻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和現世境遇的思考和憂慮。詩中運用了對比和象征的手法,使詩意更加富有層次感和哲理性。作者以晨朝已失、桑榆復過的景象,融入了時間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暫,表達了對光陰易逝的感慨。漏有去箭、流無還波的意象,更加強調了歲月不可逆轉的現實。詩中的切念不減、疑慮益多,展現了作者對人生和世事的思考,以及對現世習俗和內心危險的擔憂。最后,作者以自己的憂慮作為創作的動力,寫下這首歌,表達了內心的情感和思考。
整體來說,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人生的脆弱與短暫,表達了作者對現世境遇的憂慮和對內心真實的追求。通過對時間、生命和人性的思考,詩詞引發讀者對生命意義和人世境遇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啟示和共鳴作用。
“桑榆復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èng yì mín shī shí èr
贈逸民詩 十二
chén cháo yǐ shī.
晨朝已失。
sāng yú fù guò.
桑榆復過。
lòu yǒu qù jiàn.
漏有去箭。
liú wú hái bō.
流無還波。
qiè niàn bù jiǎn.
切念不減。
yí lǜ yì duō.
疑慮益多。
jì sú yì jiāo.
季俗易驕。
wēi xīn shǎo zhī.
危心少知。
wǒ zhī yōu yǐ.
我之憂矣。
yòng shì zuò gē.
用是作歌。
“桑榆復過”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仄韻) 去聲二十一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