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宵自向華胥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終宵自向華胥去”全詩
終宵自向華胥去,吏部何曾甕下眠。
分類:
作者簡介(鄭思肖)

鄭思肖(1241~1318)宋末詩人、畫家,連江(今屬福建)人。原名不詳,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國姓趙的組成部分。字憶翁,表示不忘故國;號所南,日常坐臥,要向南背北。亦自稱菊山后人、景定詩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學上舍生應博學鴻詞試。元軍南侵時,曾向朝廷獻抵御之策,未被采納。后客居吳下,寄食報國寺。鄭思肖擅長作墨蘭,花葉蕭疏而不畫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奪。有詩集《心史》、《鄭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圖詩集》等。
《畢卓甕間圖》鄭思肖 翻譯、賞析和詩意
《畢卓甕間圖》是宋代鄭思肖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醉玉頹來欲化仙,
一洼和氣藹芳妍。
終宵自向華胥去,
吏部何曾甕下眠。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美麗的場景,主要表達了詩人對仙境和超然世界的向往以及對現實生活的不滿。詩中通過描寫一個在甕間酣醉的人物,展現了一種對超凡境界的渴望,同時也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官僚體制的批評。
賞析:
詩的開頭寫道:“醉玉頹來欲化仙”,這句話描繪了一個人因為酒而陶醉,心思沉浸在追求仙境的幻想中。玉是古代文人崇尚的美好象征,頹來意味著身心疲倦,而欲化仙則表達了對超越塵世的追求。
接下來的一句“一洼和氣藹芳妍”,描繪了甕間的環境。這里的“一洼”指的是甕中的液體,通過使用“和氣”、“藹”和“芳妍”等形容詞,傳達了一種溫暖、宜人和芬芳的氛圍。這種描寫與前一句的對比,突出了人與環境的鮮明對比。
接下來兩句“終宵自向華胥去,吏部何曾甕下眠”,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生活的不滿。華胥是古代神話中的仙境,通過“終宵自向華胥去”這句話,詩人表達了對超然境界的追求,希望能擺脫現實的束縛。而“吏部何曾甕下眠”則是對官僚體制的批評。吏部是指官僚機構,甕下眠則暗指官僚限制下的壓抑和局限。
整首詩以短小精悍的語言傳達了詩人對仙境的向往和對現實的不滿,通過對甕間和華胥的對比,表達了對超越塵世的追求和對官僚體制的批評。
“終宵自向華胥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ì zhuō wèng jiān tú
畢卓甕間圖
zuì yù tuí lái yù huà xiān, yī wā hé qì ǎi fāng yán.
醉玉頹來欲化仙,一洼和氣藹芳妍。
zhōng xiāo zì xiàng huá xū qù, lì bù hé zēng wèng xià mián.
終宵自向華胥去,吏部何曾甕下眠。
“終宵自向華胥去”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