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夕被蒿艾”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日夕被蒿艾”全詩
良田弗加芟,徒穉亦無歲。
空令雨露恩,日夕被蒿艾。
安坐饑怨天,此理果誰在。
分類:
作者簡介(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初字鐘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長大后在天長、高郵等地以教學為生,有治國安民之志。王安石對其文章和為人皆甚推重。有《廣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雜詩》王令 翻譯、賞析和詩意
《雜詩》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王令。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
方春不種蘭,終歲無自佩。
良田弗加芟,徒穉亦無歲。
空令雨露恩,日夕被蒿艾。
安坐饑怨天,此理果誰在。
該詩描述了一個人物的困境和怨憤之情。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詩意和賞析:
詩中的"方春不種蘭"意味著整個春天都沒有種植蘭花,"終歲無自佩"表示整年都沒有花朵可以佩戴。這里的蘭花可以被視為高貴、優雅和美麗的象征。
"良田弗加芟,徒穉亦無歲"表明良田沒有進行耕作,秋天也沒有收獲。這揭示了農田的荒蕪和人們的貧困困境。
"空令雨露恩,日夕被蒿艾"傳達了作者對上天的抱怨。雨露本應該滋潤大地并滋養莊稼,但這種恩惠卻被雜草所占據,使人們無法得到豐收。
"安坐饑怨天,此理果誰在"表達了作者的無奈和不解。他在饑餓中坐著,對天地間的不公平和不合理感到憤怒。最后一句詩詞提出了疑問,問道這種情況的原因和責任在于誰。
整首詩詞透露出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命運的怨憤。作者通過描繪貧困和困境,表達了對自然和社會秩序的質疑。詩中的景象和情感共同構成了一幅愁苦的畫卷,反映了當時社會中較為普遍的貧窮和不公平。此詩從某種程度上批判了當時的社會現象,同時也抒發了作者內心的無奈和憤怒之情。
“日夕被蒿艾”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á shī
雜詩
fāng chūn bù zhǒng lán, zhōng suì wú zì pèi.
方春不種蘭,終歲無自佩。
liáng tián fú jiā shān, tú zhì yì wú suì.
良田弗加芟,徒穉亦無歲。
kōng lìng yǔ lù ēn, rì xī bèi hāo ài.
空令雨露恩,日夕被蒿艾。
ān zuò jī yuàn tiān, cǐ lǐ guǒ shuí zài.
安坐饑怨天,此理果誰在。
“日夕被蒿艾”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九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