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世無有殊”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與世無有殊”全詩
與世無有殊。
紆郁懷傷結。
舒展有何由。
分類:
作者簡介(陳琳)

陳琳(?-217年),字孔璋,廣陵射陽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于事敗被殺。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府。袁紹失敗后,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后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與劉楨、應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陳琳著作,據《隋書·經籍志》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詩》陳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是一首出自魏晉時期的詩詞,作者是陳琳。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
沉淪眾庶間,
沉浸在平凡人群之中,
與世無有殊,
與世界沒有什么不同之處,
紆郁懷傷結,
內心充滿憂傷和苦悶,
舒展有何由。
如何才能舒展開來呢?
這首詩詞通過抒發詩人的內心感受,表達了一種對現實境遇的無奈和困擾。詩人感嘆自己沉淪于庸俗的世俗生活之中,與其他普通人沒有什么區別。他的內心被憂傷和痛苦所纏繞,卻無法找到舒展心情的出路。
這首詩詞的詩意深邃而含蓄。它反映了魏晉時期士人的一種處境與心態,即在動蕩不安的時代背景下,他們感到自己的才華和理想無法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實現,被迫過著平庸的生活。詩人通過沉郁的語言表達了內心的失落和無奈,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于現實生活的深思和追問。
這首詩詞的賞析在于其情感的凝練和意境的質樸。詩人運用簡潔的文字,將自己的內心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通過反復使用的“沉淪”、“與世無有殊”等詞語,強調了詩人對于自己平凡命運的無奈與無力改變。詩中的紆郁懷傷和舒展無由,更增添了一種對心靈的壓抑和束縛的描繪,使讀者能夠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掙扎和困擾。
總之,這首詩詞展現了魏晉時期士人的一種處境與心態,通過詩人深沉的情感和凝練的語言,傳達了對于現實生活的無奈和痛苦。它是對人生困境的思考和探索,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情感共鳴。
“與世無有殊”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ī
詩
chén lún zhòng shù jiān.
沉淪眾庶間。
yǔ shì wú yǒu shū.
與世無有殊。
yū yù huái shāng jié.
紆郁懷傷結。
shū zhǎn yǒu hé yóu.
舒展有何由。
“與世無有殊”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