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木出海外”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若木出海外”全詩
群帝共上下,鸞鳥相追尋。
千齡猶旦夕,萬世更浮沉。
豈與異鄉士,瑜瑕論淺深。
分類:
作者簡介(江淹)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學家、散文家,歷仕三朝,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人。江淹少時孤貧好學,六歲能詩,十三歲喪父。二十歲左右在新安王劉子鸞幕下任職,開始其政治生涯,歷仕南朝宋、齊、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轉入建平王劉景素幕,江淹受廣陵令郭彥文案牽連,被誣受賄入獄,在獄中上書陳情獲釋。劉景素密謀叛亂,江淹曾多次諫勸,劉景素不納,貶江淹為建安吳興縣令。宋順帝升明元年(477年),齊高帝蕭道成執政,把江淹自吳興召回,并任為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大受重用。
《效阮公詩》江淹 翻譯、賞析和詩意
《效阮公詩》是南北朝時期江淹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若木出海外,本自丹水陰。
群帝共上下,鸞鳥相追尋。
千齡猶旦夕,萬世更浮沉。
豈與異鄉士,瑜瑕論淺深。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江淹對自己的人生境遇和命運的思考。他以阮籍(字公)為榜樣,借用了他的名字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賞析:
詩的開頭寫到了"若木出海外,本自丹水陰",意味著作者自己身世低微,像一株若木離開了紅塵之外的海外,本來屬于深山之中的紅水之陰。這里可以解讀為作者對自己出身的自省和對世俗紛擾的逃避。
接著,詩中出現了"群帝共上下,鸞鳥相追尋"的描述。這里以帝王和神鳥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于高尚理想和追求的渴望,希望能夠與眾多英杰共同在世間上上下下、追尋真理。
然而,詩的下半部分則表達了作者對自身命運的思考和對時間流轉的感慨。"千齡猶旦夕,萬世更浮沉"意味著人生如夢,千年或許只是一瞬間,萬世中的光陰更是無常而短暫。這里可以看出作者對于人生短暫和時間匆匆的感嘆。
最后兩句"豈與異鄉士,瑜瑕論淺深"則表達了作者對于自己的處境和身份的思考。他意味著自己與那些生活在異鄉的士人相比較,自己的名利成敗都是微不足道的。瑜瑕論淺深則指的是瑣碎的事物和名利皆是淺薄之物,不值一提。
總體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自身境遇和命運的思考,表達了作者對于追求高尚理想、對于人生短暫和時間流逝的感慨,以及對于名利和瑣碎事物的淡泊態度。這反映了南北朝時期士人的心境和思想傾向,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若木出海外”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ào ruǎn gōng shī
效阮公詩
ruò mù chū hǎi wài,
若木出海外,
běn zì dān shuǐ yīn.
本自丹水陰。
qún dì gòng shàng xià,
群帝共上下,
luán niǎo xiāng zhuī xún.
鸞鳥相追尋。
qiān líng yóu dàn xī,
千齡猶旦夕,
wàn shì gèng fú chén.
萬世更浮沉。
qǐ yǔ yì xiāng shì,
豈與異鄉士,
yú xiá lùn qiǎn shēn.
瑜瑕論淺深。
“若木出海外”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九泰 (仄韻) 去聲九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