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智焉足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仁智焉足明”全詩
鬼神惟杳冥。
暫試武帝貌。
一見李后靈。
同情淪異物。
有體入無形。
賢圣共草昧。
仁智焉足明。
變化未有極。
恍惚誰能精。
分類:
作者簡介(江淹)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學家、散文家,歷仕三朝,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人。江淹少時孤貧好學,六歲能詩,十三歲喪父。二十歲左右在新安王劉子鸞幕下任職,開始其政治生涯,歷仕南朝宋、齊、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轉入建平王劉景素幕,江淹受廣陵令郭彥文案牽連,被誣受賄入獄,在獄中上書陳情獲釋。劉景素密謀叛亂,江淹曾多次諫勸,劉景素不納,貶江淹為建安吳興縣令。宋順帝升明元年(477年),齊高帝蕭道成執政,把江淹自吳興召回,并任為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大受重用。
《效阮公詩》江淹 翻譯、賞析和詩意
《效阮公詩》是南北朝時期江淹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陰陽不可知。
鬼神惟杳冥。
暫試武帝貌。
一見李后靈。
同情淪異物。
有體入無形。
賢圣共草昧。
仁智焉足明。
變化未有極。
恍惚誰能精。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人們對于世界的一種無法理解和揣摩的態度。作者認為陰陽的變化和鬼神的存在都是深不可測的。他暫時試著去模仿武帝的風貌,卻只見到了李后靈,這暗示了人們對于超自然現象的一種迷信和敬畏之情。詩中還表達了對于萬物的同情,意味著人們對于萬物的存在和命運都是莫測的,有形的實體也可以轉變為無形的存在。賢圣也對于人世間的事物感到茫然,人們的仁愛和智慧究竟能夠洞察多少真相呢?世界的變化和奧秘是無盡的,而我們對于它們的理解只能是模糊不清的。
賞析:
《效阮公詩》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人們對于世界的疑惑和困惑。詩中運用了一系列的對比和轉換,如陰陽、有形和無形、賢圣和昧等,展示了世界的復雜性和無法捉摸的特點。通過暫試武帝貌卻見到李后靈的情節,作者揭示了人們在對待超自然現象時的迷信和畏懼,以及對于世界真相的無奈。詩中的恍惚和精也強調了對于世界的認知是模糊而不精確的。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和抽象的意象,表達了作者對于世界的思考和對于人類存在的困惑,展示了南北朝時期文人對于哲學和宇宙學問題的關注。
“仁智焉足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ào ruǎn gōng shī
效阮公詩
yīn yáng bù kě zhī.
陰陽不可知。
guǐ shén wéi yǎo míng.
鬼神惟杳冥。
zàn shì wǔ dì mào.
暫試武帝貌。
yī jiàn lǐ hòu líng.
一見李后靈。
tóng qíng lún yì wù.
同情淪異物。
yǒu tǐ rù wú xíng.
有體入無形。
xián shèng gòng cǎo mèi.
賢圣共草昧。
rén zhì yān zú míng.
仁智焉足明。
biàn huà wèi yǒu jí.
變化未有極。
huǎng hū shuí néng jīng.
恍惚誰能精。
“仁智焉足明”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二蕭 (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