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謬承巴里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謬承巴里和”全詩
弦歌既多暇,山水思微清。
草得風光動,虹因雨氣成。
謬承巴里和,非敢應同聲。
分類:
作者簡介(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和張明府登鹿門作》孟浩然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張明府登鹿門作》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創作的一首詩。這首詩的中文譯文可以是:突然大家登高作,能夠暢游旅途的情緒。弦歌既然很多休閑時間,山水思緒非常幽靜。風吹動草地,美景變得動人,彩虹因為雨水的氣息而出現。我謹慎地借用了巴蜀的詠史風格,但并不敢與他們同聲和鳴。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與張明府在登高之際的情景和感受。詩人感慨登高作詩之時,能夠放松心情,暢游旅途,感受大自然的山水之美。詩中描繪了風吹動草地的景象,以及雨后出現的彩虹,通過自然景觀來表現詩人內心的寧靜與喜悅。詩人在描寫時聲稱自己借用了巴蜀地區詠史的作風,但并不敢與他們同聲和鳴,表達了他對巴蜀風格的謙虛敬仰。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將詩人在登山行賞之時的愉悅和充實表達了出來。通過描寫自然景觀,詩人將自己與張明府的心靈交流和情感共鳴傳達給讀者。整首詩旋律優美,字句精煉,展現了唐代詩歌的特色。
“謬承巴里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zhāng míng fǔ dēng lù mén zuò
和張明府登鹿門作
hū shì dēng gāo zuò, néng kuān lǚ yù qíng.
忽示登高作,能寬旅寓情。
xián gē jì duō xiá, shān shuǐ sī wēi qīng.
弦歌既多暇,山水思微清。
cǎo dé fēng guāng dòng, hóng yīn yǔ qì chéng.
草得風光動,虹因雨氣成。
miù chéng bā lǐ hé, fēi gǎn yīng tóng shēng.
謬承巴里和,非敢應同聲。
“謬承巴里和”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仄韻) 去聲二十一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