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百事俱變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人事百事俱變滅”全詩
石上參差鱗甲動,眼中在處畫圖開。
驂鸞未辦乘風去,浮鹢何妨載雨來。
人事百事俱變滅,祗應題字不塵埃。
分類:
作者簡介(方信孺)
方信孺[公元1177年至1222年]字孚若,興化軍(四庫總目作,莆田霞皋)人。生于宋孝宗淳熙四年,卒于寧宗嘉定十五年,年四十六歲。有雋才,未冠能文。周必大、楊萬里頗贊善之。以蔭補番禺尉,治盜有異績。開禧三年,(公元一二零七年)假朝奉郎使金,自春至秋三往返,以口舌折強敵。歷淮東轉運判官,知真州。后奉祠歸,屏居巖穴,放浪詩酒以終。其父為葉颙宰相的女婿,其為葉颙宰相的孫女婿。
《題龍隱巖》方信孺 翻譯、賞析和詩意
《題龍隱巖》是宋代方信孺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愛山那惜走千回,
生怕前驅后騎催。
石上參差鱗甲動,
眼中在處畫圖開。
驂鸞未辦乘風去,
浮鹢何妨載雨來。
人事百事俱變滅,
祗應題字不塵埃。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對山水之美的喜愛和珍惜,以及他對時間的敏感和對生命的思考。詩人深愛著山水,不舍得離開,害怕時間的流逝,生怕錯過欣賞山水的機會。他觀察著石頭上的紋理起伏,仿佛看到了畫卷在眼前展開。他向往著驂鸞(傳說中的神馬和神鳥),但還沒有能夠駕著風去追逐,也不妨礙浮鹢(又稱浮游鳥)帶著雨水來。詩人覺察到人世間的百事百態都終將消逝,唯有自己的題字能夠超越塵埃,留存不朽。
賞析:
《題龍隱巖》通過描繪山水之美,表達了詩人對自然景色的熱愛和對時間流逝的擔憂。詩中的"愛山那惜走千回"表達了詩人對山的深情厚意,他舍不得離開,希望能夠多次欣賞山的美景。"生怕前驅后騎催"表明詩人對時間的敏感,他擔心時間的流逝會讓他錯過欣賞山水的機會。詩中的"石上參差鱗甲動,眼中在處畫圖開"形象地描繪了石頭上錯落有致的紋理,給人以美的感受,仿佛在眼前展現畫卷。"驂鸞未辦乘風去,浮鹢何妨載雨來"表達了詩人對追求更高境界的向往,雖然尚未能夠駕馭驂鸞,但并不妨礙浮鹢帶來雨水,給山水增添了生機。最后兩句"人事百事俱變滅,祗應題字不塵埃"道出了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會消逝,唯有自己的作品能夠超越時空,留存不朽。
這首詩詞以其深情的描寫、細膩的意境和深邃的思考,表達了詩人對山水之美的熱愛和對時間流逝的憂慮,展示了宋代詩人的藝術才華和對生命的思索。
“人事百事俱變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lóng yǐn yán
題龍隱巖
ài shān nà xī zǒu qiān huí, shēng pà qián qū hòu qí cuī.
愛山那惜走千回,生怕前驅后騎催。
shí shàng cēn cī lín jiǎ dòng, yǎn zhōng zài chù huà tú kāi.
石上參差鱗甲動,眼中在處畫圖開。
cān luán wèi bàn chéng fēng qù, fú yì hé fáng zài yǔ lái.
驂鸞未辦乘風去,浮鹢何妨載雨來。
rén shì bǎi shì jù biàn miè, zhī yīng tí zì bù chén āi.
人事百事俱變滅,祗應題字不塵埃。
“人事百事俱變滅”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九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