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龍慳雨睡方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懶龍慳雨睡方酣”全詩
飛鶴叫云聲自遠,懶龍慳雨睡方酣。
襄公淡墨留蒼壁,太史高風拂翠嵐。
百尺巖前清絕處,道人先我著茅庵。
分類:
作者簡介(方信孺)
方信孺[公元1177年至1222年]字孚若,興化軍(四庫總目作,莆田霞皋)人。生于宋孝宗淳熙四年,卒于寧宗嘉定十五年,年四十六歲。有雋才,未冠能文。周必大、楊萬里頗贊善之。以蔭補番禺尉,治盜有異績。開禧三年,(公元一二零七年)假朝奉郎使金,自春至秋三往返,以口舌折強敵。歷淮東轉運判官,知真州。后奉祠歸,屏居巖穴,放浪詩酒以終。其父為葉颙宰相的女婿,其為葉颙宰相的孫女婿。
《慶遠龍隱洞》方信孺 翻譯、賞析和詩意
《慶遠龍隱洞》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方信孺。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南山山北北山南,
一洞中分路口三。
飛鶴叫云聲自遠,
懶龍慳雨睡方酣。
襄公淡墨留蒼壁,
太史高風拂翠嵐。
百尺巖前清絕處,
道人先我著茅庵。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慶遠龍隱洞的景色和環境。詩人描述了山脈南北的延綿,洞穴中分出三條路口。他聽到飛鶴的叫聲從遠處傳來,看到懶散的龍在細雨中酣睡。襄公(指襄陽太守劉備)在洞壁上留下淡淡的墨色,太史(指史可法)的高尚風范拂過翠綠的山嵐。在百尺高的巖石前,有一個幽靜絕美的地方,道士比我更早地在那里建起了茅草庵。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了慶遠龍隱洞的景色,通過對山脈、洞穴、自然聲音和人文景觀的描寫,展現了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共存。詩人運用對比手法,將南北山脈的延綿和洞穴中的分岔路口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了山脈的壯麗和洞穴的神秘。飛鶴的叫聲和懶龍的酣睡展現了自然界的寧靜和生機。襄公留下的淡墨和太史的高風則體現了人文的痕跡和文化的傳承。最后,詩人將自己與道人相對比,以道人建庵的行為暗示了他對于山洞的喜愛和向往。
整體而言,這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和鮮明的意象描繪了慶遠龍隱洞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觀,展示了自然與人文的融合與和諧,表達了詩人對于山洞幽靜美麗的贊美和向往之情。
“懶龍慳雨睡方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ìng yuǎn lóng yǐn dòng
慶遠龍隱洞
nán shān shān běi běi shān nán, yī dòng zhōng fēn lù kǒu sān.
南山山北北山南,一洞中分路口三。
fēi hè jiào yún shēng zì yuǎn, lǎn lóng qiān yǔ shuì fāng hān.
飛鶴叫云聲自遠,懶龍慳雨睡方酣。
xiāng gōng dàn mò liú cāng bì, tài shǐ gāo fēng fú cuì lán.
襄公淡墨留蒼壁,太史高風拂翠嵐。
bǎi chǐ yán qián qīng jué chù, dào rén xiān wǒ zhe máo ān.
百尺巖前清絕處,道人先我著茅庵。
“懶龍慳雨睡方酣”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三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